美國抗中大計已「涼」,英德荷韓不願對華脫鉤,兩國爆發抗議活動

當地時間6月26日,拜登代表G7宣布了一項6000億美元的基建計劃。該計劃從設定、內容上都與中國的「一帶一路」高度相似,美國在宣揚這份計劃的時候,打的還是「民主」、「少附加條件」的廣告。最近西方國家密集召開歐盟峰會、G7峰會和北約峰會,討論的議題雖有些許差別,卻都離不開中國。美國和歐盟最近都有推動對華「脫鉤」的想法和計劃,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新計劃恐怕剛出爐就註定要「涼涼」了,到目前為止,荷蘭、德國、英國都對此發出了反對的聲音。另外還有兩個國家爆發了抗議。

據彭博社26日報道,荷蘭首相呂特參加完歐盟峰會後表示,他反對因為涉港、涉疆等問題切斷和中國的聯繫。他直言歐盟應該在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繫的同時,制定自己的對華政策。歐洲的戰略自主從默克爾下台的那天開始就不斷在走下坡路,原本馬克龍和默克爾雄心勃勃,想借中美相互制衡的機會,趁機發展壯大歐盟,讓歐盟成為和中美並肩的另一極。但現任德國總理朔爾茨卻沒把握住船舵,德國的在對華立場上屢屢出現方向上的偏移,好在這次的G7峰會上,德國又回正了一點。

據德國「中國平台」網站報道,七國集團在如何同中國打交道的問題上出現了較大的爭議。德國政府表示將在G7峰會上主張更加接近中國。德國認為,剛剛過去的金磚國家會議表明,以中俄為首的金磚國家之間正團結得更加緊密,但西方國家卻在對華政策上出現了較大的分歧,這「顯得令人恐懼」。德國政府主張減少和中國的對抗,避免西方為一派、中俄為一派的局面形成。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名德國政府的高級官員稱,德國「贊成多樣化,但反對脫鉤」。這名官員表示,G7一方面批評中國對G7國家構成「挑戰」,一方面又呼籲在解決氣候變化這類全球問題上建立夥伴關係,但中國是解決這些問題必不可少的夥伴。言下之意,完全和中國切斷聯繫根本是不現實的。

原本德國政府料想,美國和英國會在對華立場上持不同的態度,但英國卻和德國一個想法。在G7峰會間隙,英國首相約翰遜接受了媒體的採訪。約翰遜表示「今天聚在G7的每個國家,都與中國有大量的貿易往來」,約翰遜認為應當在「保護共同價值觀」和「跟中國做生意」之間尋找平衡。他表示「這可能很難」,但他也說「這是我們必須嘗試和做的」。

約翰遜說的是大實話,中國是荷蘭第三大貿易夥伴,荷蘭是2021年中國商品的最大進口國之一,中國連續六年是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就連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說,不能放棄「自由」和「價值觀」,但也「不反對和中國做生意」。

就在G7峰會召開之時,會場外聚集了大量民眾舉行遊行示威,由於七國集團這些年在氣候變化、減少貧困等方面開的空頭支票太多,民眾要求G7儘快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不光歐盟峰會、G7峰會反華遭到了反對,就連還沒召開的北約峰會也遇到了阻礙。這次的北約峰會將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當地時間26日,約3萬人在馬德里市中心舉行了以「反對北約,支持和平」為主題的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

參與遊行示威的民眾表示,北約「是一個罪孽深重的組織」,美國「除了挑起戰爭什麼什麼也沒做過」,北約的存在就是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美國則應該為世界上絕大多數戰爭負責。

今年的北約峰會額外邀請了本不屬於該組織的亞洲國家韓國和日本,北約早就放話今年的新「戰略概念」將首次提到中國。日前,韓國已經表態北約的新「戰略」和他們無關,在得罪中國這件事上,只能說拜登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