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1票對7票,這個"碾壓式"的表決結果,給中美關係又添了把火。
貝森特前腳還在釋放緩和信號,邀請中方代表第三輪磋商,特朗普後腳就對華"掀桌子"了。
在這個時候,特朗普對華再出重拳的目的是什麼呢?
作者-山
91票背後的貓膩
91票比7票,這個數字一出來,估計連特朗普自己都沒想到會這麼"團結"。
說白了,這場投票就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大戲。參議院里的那些老爺們,平時為了預算案能吵得雞飛狗跳,可一旦涉及對華強硬,立馬就"眾志成城"了。
這份《全國農業安全行動計劃》表面上針對的是俄羅斯、伊朗等"外國對手",但誰都心知肚明,真正的目標是中國。農業部長羅林斯在發佈會上,直接把中國投資和"竊取科研成果"掛鈎,這話說得比爆米花還誇張。
更離譜的是,美國政府竟然計劃通過行政命令強制收回中國企業已購的土地。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了,而是赤裸裸的財產剝奪。想想看,今天能沒收中國人的地,明天是不是也能搶歐洲人、日本人的資產?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中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國農田只有27萬英畝,佔美國農田總量的0.0003%。這點地皮,連美國一個縣的面積都不到,卻被渲染成了"主權安全挑戰"。說句不好聽的,美國這是把螞蟻當大象在打,要麼是老眼昏花,要麼就是故意裝瞎。
說白了,這事兒哪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這雙標玩得也太明顯了
美國這套雙標操作背後,其實暴露了他們內心的慌亂。
你說0.0003%的農田能威脅"糧食安全"?那加拿大投資者持有的1300萬英畝算什麼,荷蘭的500萬英畝又算什麼?怎麼就單單中國的27萬英畝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更搞笑的是,美國一邊喊着"中國威脅",一邊卻允許本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大舉投資。蘋果、特斯拉、星巴克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年收入動輒幾百億美元,這時候怎麼不見美國政府擔心"經濟滲透"了?
這種不對等的市場開放,恰恰說明美國所謂的"自由貿易"只是單方面的遊戲規則。就像一個小孩子,自己的玩具不讓別人碰,卻要去別人家裡隨便拿東西,這不是霸道是什麼?
農業部長羅林斯還煞有介事地聲稱,中國投資與"間諜活動"有關,甚至說中國"利用商業活動接近國防設施"。拜託,買塊地種玉米就能當間諜了?這腦洞開得比黑洞還大。
美國現在的做法,本質上就是在透支自己的國際信用。過去幾十年,美元霸權和美國市場之所以能吸引全球資本,就是因為其法律體系的穩定性。但如今,美國政府動輒以"國家安全"為由隨意更改規則,甚至威脅沒收外資財產,這無疑是在自毀長城。
想搞明白特朗普為啥偏偏這時候出手,得看他那點小心思。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響
老特這人吧,算盤打得那叫一個精。
國內政治壓力是第一個考量。特朗普在2024年大選中靠着"美國優先"重返白宮,現在得兌現承諾鞏固票倉。農業州是共和黨的基本盤,通過渲染"中國威脅",既能迎合選民對"經濟主權"的擔憂,又能轉移國內經濟問題的矛盾。
說穿了,這就是政治作秀。特朗普政府很清楚,中國在美國的農業投資規模極小,根本談不上威脅,但他們依然要藉此煽動民粹情緒,為自己的政治形象加分。
第二個算盤是談判籌碼。中國近年來加大對全球農業資源的布局,2013到2018年間海外農業投資達327億美元。美國擔憂中國通過投資掌握糧食供應鏈,進而影響其全球經濟主導權。
特別是在稀土等戰略資源領域,中國的出口限制讓美國倍感壓力。美國稀土儲備僅能維持數月,而中方又在軍用稀土出口問題上不放鬆管控。特朗普試圖通過限制中國農業投資,在關稅談判中換取稀土出口的讓步。
第三個心思是強硬人設重塑。在美國國內,對華強硬已經成了一種政治上的"正確姿態"。特朗普之前的一些對華舉動被部分媒體和公眾認為"太軟弱",給了對手攻擊他的口實。
為了重新樹立"對華強硬"的形象,他必須有所動作。而重新拿農田問題開刀,既有力度又相對可控,既能在姿態上展示強硬,又不會對中美關係造成太大的實質衝擊。
只可惜啊,這種短視的政治秀,正把美國往火坑裡推。
這局棋下得有點危險
農田這點事兒,折射出的是更大的危機。
中美博弈正在從貿易領域向農業、科技等多領域擴散。美國試圖通過"小院高牆"策略,在關鍵領域對華封鎖。而中國則通過"雙循環"戰略,加強國內供應鏈韌性,並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對沖美國壓力。
這種博弈升級的危險信號已經很明顯了。對中國企業而言,農田政策意味着已購土地面臨被強制收回的風險。2023年阿肯色州就曾迫使中國種子企業出售160英畝農田,並罰款28萬美元。未來,類似案例可能會越來越多。
國際層面的衝擊更不容小覷。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重要進口國,2024年中美貿易協議中,中國承諾擴大進口美國大豆、玉米等產品。特朗普的單邊行動可能引發中國反制,導致農產品貿易再次受挫。
更要命的是,美國盟友也開始對其"單邊主義"表示擔憂。歐盟已準備對210億歐元美國產品加征關稅作為反制。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推就是一大片。
這場"農田保衛戰"的背後,是大國戰略競爭的縮影。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其在全球化時代的焦慮與困境。
當全球供應鏈重構成為大趨勢,當國際合作模式面臨深刻變化,美國這種單邊主義和政治操弄只會損害全球共同利益。說到底,合作共贏才是唯一出路。
結語
91票對7票的表決結果,表面上是美國國會的"團結一致",實際上暴露的卻是美國對自身實力下滑的深層恐慌。說句實話,一個真正自信的強國,會對0.0003%的外資這麼神經過敏嗎?這不是強大,這是心虛。
特朗普這次的農田禁令,不過是中美博弈中的一個小插曲。雖不至於改變中美競爭的大趨勢,但會讓世界更清楚地看到,美國越是歇斯底里地打壓中國,越說明它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
面對美國這種越來越歇斯底里的操作,你覺得咱們該怎麼應對?硬剛到底,還是保持那份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