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韓美的關係不斷破裂的同時,李在明卻收到一封來自中國的請柬,一邊要牢固韓美同盟,一邊要改善中韓關係,面對兩難的境地,他只回應了九個字!
一份來自中國的邀請函,擺到了韓國總統李在明的桌子上,它不像一般的問候,更像一份風險極高的投資意向書,讓李在明坐在火山口,陷入兩難的境地。到底去不去讓李在明犯了難。
9月3日,北京天安門閱兵,中方邀請他參觀,這份投資意向書是對李在明政府的一次壓力測試,與另一則傳聞形成了冰火兩重天——對特朗普可能訪華的消息,中國的態度卻沒有明確,其中的差異,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
與一般的外交函電不同,這份請柬的分量顯得格外沉重。
中國外交部高管劉勁松親自前往首爾,在與韓方的官員會晤中,他親手遞交了這份邀請函,這種特殊的傳遞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信號,它超越了程序,中方盡到了所謂的「地主之誼」,並高度重視這件事。
中國好似在說:我們給足了你面子,該如何回應,你要想清楚了。這份邀請,不僅僅是一場典禮,更是對李在明對中國關係的一次公開問詢,留給李在明作答的時間,只剩下短短兩個月。
不是誰都不能得罪,而是誰也得罪不起。
李在明面對這份厚禮,給出了九個字:將儘快改善韓中關係。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但「儘快」背後,他又跟着說了一句話:一切改善,要建立在「牢固的韓美關係」之上,這種瞻前顧後的姿態,倒不是因為李在明精明,而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的求生本能。
李在明很清楚,自己的總統寶座還沒焐熱,上任總統尹錫悅更是在中美兩國的關係上給他留下一堆爛攤子,像一個炸藥桶,一點就炸。
李在明之所以會猶豫,很大程度上源於一份血淋淋的歷史案例。
2015年,時任總統朴槿惠力排眾議,現身天安門的高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並肩而立,那可不是一般的風光!而那次出席,也確認中韓關係進入到了一種友好的狀態,為她贏得了巨大的外交聲望。
然而,中韓關係僅僅好了一年,「薩德事件」爆發,之前所有的善意和紅利瞬間清零,中韓關係瞬間急轉直下,跌入冰點,朴槿惠本人也黯然下台。
朴槿惠用自己的政治生涯作為代價,給李在明證明了:這份高風險的政治投資,短期收益或許有,但是背後可能隱藏着無法估量的長期戰略風險。
如今,李在明想調轉船頭,搞實用外交,試着修復中朝俄的關係,但是他現在面對的,並不是當年風平浪靜的時候,難度係數早已今非昔比。
最大的風險,無疑是韓美同盟,這四個字是韓國外交的基石,是不可觸碰的紅線,一旦李在明出現在中國,那麼無論他如何解釋,都會被美國解讀為同盟的挑戰,這種代價,韓國承受不起。
但是那個口口聲聲的盟友,真的有那麼「可靠」嗎?
美國將韓放在「敏感國家」的位置,美名其曰為技術保護,實則是在韓國的核能與半導體研發上套了一道枷鎖,逼着韓國依賴美國,這還不算完,特朗普逼着韓國承擔100億左右美元的軍費,這天價賬單,首爾至今在艱難的討價還價。
經濟上,特朗普已經拿着「關稅大刀」架在李在明的脖子上了,韓系汽車和鋼鐵被加征25%的關稅,甚至威脅所有的商品都提到這個水平,韓國已經喘不過來氣了,美國與中國的矛盾看似解決了,實則換了一種方法,逼自己的盟友一起圍堵中國。
李在明想向東方看齊,但是一半的力氣都耗在了國內。
總統的地位還沒有牢固,尹錫悅留下的政治遺產,是那些傳統親美派,這些人無不關注着這位新總統,但凡有任何偏離「韓美同盟」的軌跡,就立刻被扣上「背叛」的帽子。
到時候,國內保守派必然群起而攻之,受到輿論譴責,政治根基被動搖都是在所難免。但是如果果斷拒絕中方的邀請,又會坐實另一種批評:你所謂的對華緩和,不過是一句空話。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看清風向的保守派人士轉而支持李在明,這反而讓執政黨內部更加緊張,生怕他會搞「政治清算」。
李在明去不去最終可能還是要看那個男人——特朗普。
他一邊對盟友施壓,一邊又對中國示好,允許中國買伊朗的石油,出手干預北約峰會,聯合聲明里刪掉了攻擊中國的字眼,計劃親自帶隊訪華,這一連串的操作,可能是在暗示,他的貿易戰已經轉向了更務實的算計,中韓關係改善,或許他求之不得。
特朗普真的去了,李在明沒有理由不去,正好契合他想與中美大國都想搞好關係的實用路線,如果特朗普不去,大概率李在明也不會去,可能會派其他高級官員代勞,既給了中國面子,又不給美國把柄。當年朴槿惠的老路,他不是不知道,只是現在形勢不一樣,他無法照搬過來了。
李在明提出的外交框架,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在照顧到美國同盟關係的基礎上,也要想辦法改善與中國的鄰居關係。
李在明的那句「儘快」,藏着韓國的焦慮,錯過了9月3日的窗口期,下次恐怕很難再有類似的機會,沒人 知道他會不會去,但是李在明的任何選擇,都在為韓國的未來下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