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宮接連簽署四項行政命令,正式啟動其所謂的「核能復興計劃」。一貫鍾情於石油與煤炭的特朗普,突然高調示愛核能,甚至動用「國家緊急狀態」權力,為核電站審批開綠燈,為濃縮鈾本土化劃撥資源。當天,他高喊:「是使用核電的時候了!」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特朗普「第二任期能源戰略」悄然轉向的驚雷一擊,更是美國試圖重奪全球能源霸權的激進突圍。
這一系列行政命令直指美國核能發展的核心頑疾,審批效率低、基礎工業萎縮、核燃料依賴外國。特朗普的政策目標野心勃勃:2030年前新建10座大型核反應堆、三座試驗堆必須在2026年7月4日投入運行,審批周期縮至18個月以內,能源部擁有直接批准權。他甚至動用了《國防生產法》,要求國家出面確保鈾礦供應,終結對中俄核燃料的依賴。一句話,美國要重新成為世界核能強國,不只是發電層面,而是全鏈條「重工業級」回歸。
這一突然的「核轉向」顯得格外諷刺。畢竟,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對清潔能源可謂大開殺戒,砍掉風能太陽能補貼、取消碳排限制、鼓吹煤炭復興。而如今,他卻將核能包裝成「新興清潔能源」,不僅迎合了氣候危機下的政治正確,更藉此在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築起罕見的政策共識。據最新民調,49%的民主黨選民對這項核能計劃表示支持,在美國政治撕裂愈發嚴重的今天,特朗普突然找到了這枚能打通左右兩翼的「政策鑰匙」。
但這場「核能復辟」絕不只是國內政治妥協的產物,更是美國全球戰略棋盤上的關鍵落子。在特朗普看來,新能源領域中國已佔據主動權,從太陽能到電動車再到儲能系統,美國正節節敗退。而核能,卻是「尚未被中國完全主導的戰略高地」。美國以核技術「出口管控」為工具,向盟友輸送核能方案、提供低息貸款,同時藉助《全球核能合作夥伴計劃》,在外交、金融與技術層面封鎖中國核電出海的路徑。這背後,是「曼哈頓計劃2.0」的宏大戰略,一場科技、能源與地緣博弈交織的世紀工程。
這場核能復興同樣肩負着美國AI時代的基礎支撐任務,美國當前電力需求增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中心正吞噬着國家級電網負荷。在特朗普眼中,核能是唯一能夠滿足「7×24小時、毫不間斷」供電需求的能源。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則成為其「星鏈式電力補給」的關鍵,尤其是面向偏遠軍事基地、高耗能芯片園區、AI訓練中心等場景,構成新一代「能源堡壘網」。這背後的邏輯很清晰:沒有能源安全,就不可能有AI領先;重啟核電,不只是「低碳轉型」,而是要贏得一場「智能時代的能源軍備競賽」。
然而,特朗普的核能美夢並不穩固。首先是經濟賬,核電建設一向以「燒錢+拖延」著稱,佐治亞州沃格特核電站兩座新機組預算翻倍,延期七年,成為核電復興的「反面教材」。其次是安全賬,特朗普一邊要求核管理委員會「18個月搞定審批」,一邊鼓吹削弱監管「打破避險文化」,這無異於把核能安全綁在加速的列車上。倘若在監管放鬆下爆發事故,特朗普的「核能復興計劃」將迅速坍塌為「災難式回溯」。
最後,是競爭賬。在現有市場機制下,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依然佔據價格優勢,大多數核電站靠政府補貼才能苟延殘喘。特朗普試圖靠行政命令與國家干預逆轉市場規律,推動核能盈利模式重構,但這一切建立在龐大財政支出與高度政治共識之上。一旦經濟下行或政權更替,其「核電奇蹟」將如沙堡崩塌。
美國若將核能轉為軍事用途的基礎支撐,其背後的全球擴散風險不容忽視。「曼哈頓計劃2.0」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次對核技術邊界的有意模糊。在全球核不擴散體系日益緊張之際,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催生新一輪「核競賽幻覺」,誘發多國重新評估核能軍事化的路徑。這種戰略冒險,終將推高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這不是單純的能源政策轉向,而是一場與中國科技主導權競爭的預演,是對全球能源主導格局的一次危險重塑。特朗普押上的是美國國家能力的極限,而全世界,或許都將被這場「核能孤注」波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