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距離韓國總統大選不到兩周之際,一場原本被視為「李在明穩勝」的選戰正在迅速演變成三方混戰的膠着局勢。韓國蓋洛普最新民調顯示,原本高歌猛進的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其支持率在短短一周內驟降6個百分點至45%,與執政黨「國民力量」候選人金文洙之間的領先優勢被壓縮至9個百分點,而另一邊,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首次突破兩位數支持率,達到10%,成為撼動格局的「第三極」。這個政治地震預示着什麼?李在明為何「失速」?金文洙又是如何在民調中完成「反彈」?而李俊錫所引發的年輕選民裂變效應,又是否會改寫2025年大選的結果?
過去幾個月,李在明憑藉一貫強勢的勞工政策立場和對尹錫悅政府的強烈批判,穩居民調榜首。特別是在前總統尹錫悅遭彈劾下台、執政黨聲望崩塌的背景下,李在明似乎一度成為「唯一可選項」。然而,在面對「單極化」優勢的同時,他顯然低估了中間選民和年輕一代的焦慮情緒。這種「非尹錫悅」不等於「親李在明」的矛盾,如今正以極其直接的方式反噬其選情。
李在明的最大短板,是他的兩極分化形象。在共同民主黨的老年與工人階層支持下,他得以維持高位運行,但在都市白領、青年選民中的不信任卻未見根本改善。一部分人認為他與文在寅路線過於重疊,政策「陳詞濫調」;也有人對他曾在地方任職時涉及的法律糾紛心存疑慮。在這個信息傳播極快、輿論更迭迅猛的時代,「帶爭議」的人物很難在沒有新動能的前提下持續佔據優勢。6個百分點的支持率下滑,正是選民用「腳投票」表達不耐與警告的直接結果。
與此同時,金文洙的強勢反彈並非僅靠執政黨背景。恰恰相反,在尹錫悅政府遺留的爛攤子尚未處理完畢的情況下,他的回升體現的是韓國社會對「穩定保守主義」的潛在召喚。在連續多輪辯論中,金文洙以相對溫和的語調主打「經濟安全牌」,試圖拉攏中產階級和大企業,強調投資恢復與出口增長。這種策略在部分擔心左翼政府繼續激進改革的群體中獲得一定認同。同時,金文洙也在對外政策上採取更為務實的路線,承諾「在對美合作與中韓關係中找到平衡」,這一立場雖不新鮮,卻對民調反彈起到了實質作用。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李俊錫的異軍突起。改革新黨的支持率雖仍較低,但在「非藍非紅」的夾縫中突圍,首次達到10%的支持率,並非偶然。李俊錫在過去幾個月主打「反建制」「清廉政治」的口號,抓住了韓國年輕選民對傳統兩大黨日益失望的情緒。他的主張雖尚未形成系統性政策框架,卻以極強的「攻擊性話語」製造輿論話題,從而在網絡社群中形成熱議。在YouTube、X(原推特)及論壇中的熱度遠高於實際政黨比重,這種「話語霸權」逐步外溢為選票,是年輕選民試圖打破舊秩序的直接體現。
而這種「第三黨現象」的蔓延,正深刻改變着韓國政治的運行邏輯。若以當下的民調為基礎,李俊錫不具備直接贏得總統寶座的能力,但其支持率繼續上升將迫使李在明與金文洙均不得不向其靠攏、拉攏其支持群體,進而牽動兩大黨的競選策略全面調整。這對於本就內部分裂嚴重的共同民主黨與國民力量黨而言,是一記「不定時炸彈」。
這種局勢的變化,也引發了外界對韓國政局穩定性的擔憂。2025年大選已不是簡單的「藍與紅」對抗,更像是「三國殺」式的不確定競局。以美國為主的國際觀察家注意到,若李在明最終勝出,可能帶來與中國更積極互動的轉機;若金文洙反超,則可能強化韓美日安全框架;若李俊錫票數繼續拉高,不排除「組閣談判型政治」的局面提前上演。這種多頭走向,也讓國際社會對韓國未來的外交、安保與半島政策走向保持高度警惕。
在這一切背後,我們更應意識到:韓國選民不再是傳統政治機器的附庸。他們正在用實際行動打破「非藍即紅」的舊政治邏輯,也正在以「波動性」回應過去幾年韓國政局的混亂、兩極對立與信任崩塌。無論最後誰勝出,這場選舉終將成為韓國民主政治自我校正的重要一站。
下一個瞬間,局勢或許就將顛倒。李在明是否會止跌回升?金文洙是否真有能力借保守勢力之力逆襲?李俊錫是否僅是一時熱度?選票之外,尚有千變萬化的變量等待登場,而每一位沉默的選民,都是推動劇本改寫的「編劇」。韓國的大選,不再屬於某一黨派,而屬於這場愈發不可預測的風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