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發佈會和中國城市網絡形象創新發展論壇在京舉辦,《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該《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共同編撰,圍繞傳播、文化、經濟、生活、治理五大維度構建評估框架,全景式呈現全國105個大城市的網絡形象建設成效。其中,廈門憑藉獨特優勢在傳播維度實現「破圈突圍」,引發廣泛關注。
《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城市網絡形象整體呈現出「東部城市領跑、中西部核心城市多點開花」的特徵。在城市傳播網絡形象維度的排行榜上,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哈爾濱、廈門位居全國前十。廈門在84座Ⅰ型及Ⅱ型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報告》數據由智慧星光、美團等機構提供。
《報告》評價稱,廈門出色的城市傳播策略有效提升了其整體網絡形象,實現了高顏值生態花園風貌、閩南風情與國際范兒的無縫銜接,屬靠實力「出圈」的傳播頂流。廈門的傳播經驗體現出當前城市網絡形象建設的三大趨勢:一是生態資源與城市氣質融合帶來的長期傳播優勢;二是社交傳播與公共事件協同帶動的話題破圈力;三是城市認同與國際表達並重形成的全域傳播格局。廈門在這一輪城市網絡形象評估中的崛起,不僅增強了城市自身的傳播力與軟實力,也為I型城市在全國範圍內脫穎而出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模板。

關於「網紅城市如何成為『長紅』城市」,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姚玉萍介紹,廈門的經驗是在城市網絡形象塑造過程中,要善於挖掘城市歷史、文化、民俗、生活等深度內涵,努力培育多元化生態,避免城市陷入公眾單一的標籤化認知。同時要認識到城市網絡形象建設是一個協同的過程,需要政、企、民共同參加,需要更多的市民主動為城市代言。此外,要完善城市治理能力,對於大家關注的流量要有預警機制。
姚玉萍認為,網紅是一時的流量峰值,「長紅」則是持續價值的認同。對於城市網絡形象的塑造,不能簡單追逐短期曝光,而是要深耕文化厚度、服務溫度以及創新力度,從而實現由「打卡地」到「目的地」、從流量經濟到留量經濟的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表示,該《報告》構建了對城市網絡形象科學評估的框架,促進了城市網絡研究深度拓展。通過整合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角,報告將抽象的城市網絡形象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指標體系,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分析工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該課題組負責人盧家銀教授介紹,從重慶的「魔幻8D網紅之都」到十堰的 「小城逆襲」,從中山的「國際傳播」到廈門的國際范,中國城市正以多元姿態在數字空間中書寫現代化答卷。報告揭示的「數字賦能」與「民心響應」雙重驅動邏輯,為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體系指明了方向。
發佈會當天,來自廈門、重慶、寧波、中山等多地城市網信部門負責人與50多位學術界和業界專家展開研討,共同探討城市網絡形象的建設與提升路徑。
來源:網信廈門綜合央廣網、中國新聞網、新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