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關注過近一個月以來的新聞,那麼就會發現,在本輪中美關稅大戰開打之後,身為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已經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提到要到降低對中國的關稅,但具體降多少,以及什麼時候降,依舊是一個「黑箱」。
因為特朗普也曾不止一次地隔天「改口」,頭一天高呼要「對中國好」,後一天又對中國撂狠話,彷彿一場滑稽的小丑劇。如今,中美兩國正式進入談判階段,雙方代表團將在5月10日於瑞士進行第一輪的接觸,特朗普又再次放出口風,表示自己要降低向中國所徵收的關稅,並且幅度「極大」,同時還向中國方面提出了一個非常微妙的「條件」。
特朗普又雙叒叕要降低對中國的關稅了
5月9日,根據英國衛報的報道稱,特朗普本人在其個人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帖文,提及了削減對華關稅的相關事項。特朗普寫道:對中國徵收80%的關稅似乎是「正確的」,但這依舊要由貝森特來決定。這是中美瑞士談判前夕,特朗普第一次提到對中國的「關稅方案」。
而後特朗普又補發了一條措辭激烈的帖子,聲稱中國應該向美國開放市場,因為這「對他們來說太好了」,而「封閉的市場」是行不通的。
顯然,特朗普又在同中國進行討價還價,試圖將80%的關稅作為談判的起始點,同時提出條件,要求中國向美國單方面「開放市場」。
儘管從數字的層面上來說,較之於現階段的145%關稅,特朗普所提到的80%關稅降幅極高,但從經貿的角度上來看,80%的關稅依舊等同於是「貿易禁運」,直接消除了跨國貿易能帶來的大部分利潤,換句話說,就算有中國商品能夠扛住如此高的稅額到了美國,也近乎沒有利潤空間,是純純的「做慈善」。
至於說要求中國開放市場,則說明特朗普依舊對中美兩國的貿易逆差念念不忘,自認為美國的工業產品也應該有「資格」進入中國國內競爭激烈的市場,來幫他「賺外匯」。
把國家當公司?
實際上,從特朗普的這一表態,我們就能發現,現階段中美談判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特朗普本人的「好惡」影響,這就直接將這次中美談判的性質進行了改變,不再像是兩國之間的談判,更像是與特朗普本人的一次「商業談判」。
從這也可以看出,第二次就任總統的特朗普,是真的把國家當成了公司來治理,而他本人則是至高無上的總裁CEO,彷彿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所有人都要「哄着他」。
但這一做法顯然是大錯特錯的,如果中美兩國的談判條件,均因為特朗普的一張嘴而不斷變化,那麼雙方實際上就已經沒有必要進行談判了,因為美國方面無法確保一件事:明天的特朗普會不會否定今天的特朗普,從而導致雙方之間簽署的協議「簽一張廢一張」,這根本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
而從根子上來說,特朗普想要重振美國國內的製造業,這就導致美國政府必須在短期內通發大量的補貼,可光是在今年6月份就有一筆6.6萬億的美債即將到期,焦慮的特朗普不得不通過關稅的方式來向全世界「搶錢」,因為製造業而「翻身」的中國就成為了他眼中的頭號肥羊,所以就有了後來的一系列極限施壓,以及各種反覆無常的表態。
在這一大前提下,中國所需要做的事情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堅定信心,堅決地向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