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全球市場陷入持續未息的劇烈震蕩。
一周前,特朗普政府所謂「解放日」的下午,那塊寫有對各國課稅百分比的黑色展示板在白宮玫瑰園被舉起,標誌着其預告已久的「關稅大棒」同步砸向了所有國家和地區。
一周時間,每個經濟體都做出了反應,其中許多選擇讓步,尋求妥協。特朗普也「靈活應變」,撤回了在「解放日」上宣布的那些最嚴厲的關稅,實施為期90天的對等關稅暫停。
當然,暫停的對象不包括中國。相反,中國商品面臨的美國關稅還將提高到125%——一個離譜到失去意義的數字。
這並不意外。從34%到84%,中國是對「對等關稅」反制最堅決有力的國家,也是最早實質性做出「對等」關稅反制的國家。
況且,這輪貿易戰,相當程度上就是在地緣政治上針對中國。也許無論中國如何反應,美國都不會讓步。
毋庸諱言,現階段的中美,就是在直接比拼經濟韌性。
中國政府的態度非常明確: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施壓和威脅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中國已經並將繼續採取堅決措施,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比起8年前特朗普第一次掀起貿易戰,今天的中國明顯底氣更足,手裡的牌更多。
中國製造業是最大的優勢。美國連續幾屆政府都在努力嘗試「製造業迴流」卻未果,引發不少經濟社會問題。而中國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構建了強且穩的產業體系。
中國出口結構也在優化,對美國的依賴度顯著下降。2018年到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佔全部出口的份額從19.2%下降至14.7%,中國出口在全球的佔比卻從11.8%上升至14.7%。
當然,必須承認,相互課稅到這個程度,中美雙邊貿易已經受到嚴重影響,短期內不可避免地加大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同時需要充分預估的是,如果歐盟、東盟等主要經濟體對美國做出更多讓步,中國外需壓力可能進一步增加。
越是這種時候,越是不能心存僥倖,越是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4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外部衝擊對我國經濟平穩運行造成一定壓力,我們對此已經作了充分估計,做好了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
會上同時強調,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做好二季度和下一步經濟工作尤為重要,各項工作都要持續加力、更加給力。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靠前發力推動既定政策儘快落地見效,根據形勢需要及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這一思路,在過去7天時間內已現端倪。比如國有大資金和國企央企紛紛宣布增持護盤、穩定股市。降准、降息、增發特別國債等貨幣政策也有更多空間。這都指向的是以超常規政策,短期內減少震動和衝擊,穩住市場。
中長期來看,更重要的、真正「持續加力、更加給力」的「增量政策」,還是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改革,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釋放更多內部潛力。
還有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繼續堅持擴大高水平開放——哪怕是單邊開放。
歷史已經證明,基於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不會因短期的關稅衝擊逆轉,「逆全球化」的雜音絕無可能真正阻攔經濟全球化進程。
特別是當美國以「本國優先」為由,多變易變、極限施壓,反覆衝擊國際規則秩序時,一個更加開放、更加負責任的中國,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繼續對世界展現理性、公正、和平和更多的善意,相信各國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份開放的善意是面向所有願意好好打交道的國家的,當然包括美國。只要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談判的大門永遠打開——這也是「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回望過去,無論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新冠疫情衝擊,還是綿延8年的中美貿易戰,中國每一次都經受住了考驗、實現了更好的發展。
這一輪的衝擊,何嘗不是又一次倒逼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升級?堅持做「正確的事」會有難度,但這正是我們的信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