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貿易夥伴加征關稅,並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34%關稅。
這一政策迅速引發全球關注。然而,在美國國內,也並非所有人對特朗普的強硬貿易政策買賬。

當地時間4月4日上午,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宣布,加州將與那些計劃對美國實施報復的國家建立「戰略關係」,敦促這些國家將加州製造的產品排除在報復性關稅之外。
他強調,特朗普並不代表所有美國人,尤其是加州民眾,加州支持全球貿易關係的穩定。
這一舉動不僅讓特朗普的政策在國內遭遇強烈阻力,也暴露出美國聯邦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深層次矛盾。
加州為何公開抗命?

據悉,加利福尼亞州位於美國西南部,總面積42.4萬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底人口為3896.5萬人,約佔全美總人口11.6%,是美國面積第三大、人口第一大州。2023年加州名義gdp為38621.71億美元,在全美各州排名第一,同比增速6.1%。
作為美國經濟的中流砥柱,加州與中國市場有着高度依賴的貿易關係。硅谷的科技企業需要依賴中國供應鏈提供的關鍵零部件和稀土原材料,而加州的農業出口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堅果、葡萄酒等加州特產在中國市場佔據重要份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直接威脅到加州的經濟利益。

此外,中方的反制措施也讓加州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對美國商品加征34%關稅,並出台「40箭」組合拳,涵蓋出口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稀土供應管理等領域。這些措施對加州的科技和農業產業造成了直接打擊。
加州州長紐森認為,特朗普的單邊關稅政策不僅破壞了加州的經濟生態,也讓本州企業和農民的利益受損。因此,他選擇公開反對,並尋求與中方合作,試圖為加州爭取更有利的經濟條件。
政治博弈:經濟背後的黨派對立

紐森的抗命不僅是經濟利益的考量,也反映了美國黨派政治的深刻分歧。
加州作為民主黨的鐵票倉,一直與共和黨政府在內政外交理念上存在對立。特朗普的貿易政策被民主黨批評為「回到關稅壁壘時代」,無視全球化的經濟趨勢。而紐森的公開反旗,也被視為鞏固加州民主黨政治地位的舉措,同時為其未來可能競選總統積累政治資本。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政策也在共和黨內部引發分歧。
務實派共和黨人對高關稅政策表示擔憂,認為這種做法過於冒進,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長期傷害。美國商會、農會等主要行業組織也持續警告貿易戰的負面影響,認為其最終將由普通民眾和企業買單。
特朗普貿易政策的國內外困境
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不僅未能有效保護美國製造業,反而導致了國內經濟的分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
中方的反制措施直接衝擊了美國農產品出口州的利益。
中國是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重要買家,但在加征關稅後,中方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家採購。美國農民的收入因此受到嚴重影響,而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難以找到一個需求類似於中國的替代市場。
科技產業同樣面臨巨大壓力。
美國的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企業需要大量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貿易戰使得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同時限制了它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這種雙重壓力可能導致美國科技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進一步下降。
此外,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還瞄準了傳統盟友,包括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
這種「四處開刀」的做法不僅未能緩解美國的經濟困境,反而讓國際關係更加緊張。歐盟等國家紛紛出台反制措施,與中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美國的貿易霸權。這使得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進一步被削弱。
加州抗命暴露的深層矛盾
紐森的公開抗命再次凸顯了聯邦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在美國的政治體系中,聯邦政府在貿易政策方面擁有主導權,但地方政府因經濟結構和政治立場的差異,常常在具體執行層面與聯邦政府發生衝突。
加州作為美國最具全球化特徵的經濟體,與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格格不入。

過去數十年,這種聯邦與地方的分歧在移民、環境保護等領域屢見不鮮,而此次貿易政策的衝突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分裂。紐森的舉動不僅是地方政府對聯邦政策不滿的集中爆發,也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在推進對華貿易戰中面臨的結構性難題。
結語:貿易戰的失敗與特朗普的困局
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試圖通過保護主義手段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在外部面對中方強勢反擊、內部又有加州後院失火的雙重壓力下,特朗普政府的資源與盟友正在逐漸減少。高關稅政策不僅未能解決美國的經濟困境,反而加劇了國內分裂和國際孤立。

加州州長紐森的抗命行動,不僅是地方政府對聯邦政策的反擊,也是美國經濟全球化與保護主義之間矛盾的縮影。未來,美國若想恢復經濟活力,必須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尋求更加務實、合作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