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名為「對等關稅」的行政令,震動全球。這項政策確認美國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34%的「對等關稅」,於2025年4月9日生效。同時該關稅政策也涉及到越南、泰國、日本、韓國、全部歐盟成員國等多個國家。
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政策重塑「美國優先」秩序,但這一激進舉措正在引發嚴重後果:美國國內經濟承壓,與其傳統盟友疏遠,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孤立局面愈發明顯。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和澳大利亞,這兩個曾緊隨美國對華強硬立場的國家,正在悄然轉向中國,這或將成為國際格局的一次重大變化。
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全球衝擊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是其保護主義貿易策略的進一步升級。在最新的美國關稅政策生效後,中國輸美商品將面臨20%的基礎關稅疊加34%的對等關稅,總稅率達到54%,徵稅內容幾乎涵蓋所有中國製造的商品,如服裝、電子產品等。除此之外,美國還廢除了「小額免稅」政策,試圖徹底封堵中國跨境電商的低價通道。
不僅中國受到衝擊,哪怕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如歐盟、日本、韓國也分別面臨20%、24%、25%的「對等關稅」。美國的這種極端政策引發了國際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抵制,全球貿易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經濟也在承受痛苦。美國本土機構預測,這項關稅政策可能導致美國中產家庭年支出增加3800美元。華爾街股市承壓,多個行業成本上升,美國社會反對聲音不斷。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內部對政策的批評聲愈發強烈,有共和黨官員直言:「關稅或許長遠有效,但問題是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這句話無疑反映了美國社會各界對該政策後果的深切擔憂。
印澳轉向:中國的地緣政治機遇
在美國揮舞關稅大棒的同時,其傳統盟友印度和澳大利亞正悄然調整對華政策。這兩個國家的轉向不僅是其對美國貿易政策的直接反應,更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的縮影。
2025年4月1日,新德里中國大使館舉行慶祝中印建交75周年活動,駐印度大使徐飛洪,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及印政府、政黨、企業等各界代表人士出席。據《印度快報》報道,莫迪政府正在考慮解除自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實施的數十項對華限制措施,包括恢複電子簽證、放寬中資審查、重啟聯合投資項目等。在美國對印度對等關稅達到26%後,印度顯然在重新權衡與其他國家對外貿易合作的利益。
澳大利亞方面也出現了類似動向。澳洲礦業巨頭福德士河公司ceo奧特朗托公開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強勁。澳中貿易將延續資源出口,並將擴大到「天空」資源,例如太陽能和風能。」此外,特朗普甚至連鋼鋁關稅都未豁免澳大利亞,引發了澳大利亞國內的不滿。澳綠黨官員表示:「堪培拉應退出「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澳大利亞顯然正在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作潛力。
全球化與保護主義的對立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試圖通過保護主義手段重塑「美國優先」秩序,但在全球化深度交織的今天,他的這種單邊主義政策顯得格格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複雜性決定了任何單邊政策都難以奏效,尤其是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的核心,其經濟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各國正在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作。面臨美國的高額關稅,歐盟各國、越南、泰國、日本等國家的出口企業都在尋找新的貿易夥伴。中國通過擴大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逐步削弱美國的影響力。例如,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近年來持續增長,「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貿易提供了新的動力。
美國的孤立未來
特朗普的政策不僅在國際上引發衝突,也在美國國內製造了巨大的分裂。美國普通民眾對生活成本上升的反應非常強烈,美國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對該政策的批評。華爾街股市波動,美國國內多個行業成本增加,美國民眾的不滿情緒不斷積累。
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的「反美聯盟」正在逐步成型。印度和澳大利亞的轉向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家重新審視與美國的關係。而中國則在推進世界多極化的過程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結語
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政策重塑「美國優先」秩序,但結果卻是讓美國陷入孤立。隨着印度和澳大利亞的轉向,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化的核心,而美國則在其保護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承受與最大貿易夥伴決裂的代價。特朗普的一意孤行只會讓美國被排除在世界貿易體系之外,而中國則在這一過程中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