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創紀錄的百餘日審判,尹錫悅彈劾案迎來大結局。
據新華社報道,4月4日,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通過總統尹錫悅彈劾案,尹錫悅被罷免總統職務。
尹錫悅由此成為韓國憲政史上繼朴槿惠後第二位被罷免的總統。
去年12月3日下達緊急戒嚴令、12月14日被國會彈劾停職、今年1月15日被捕、3月8日獲釋,直至如今遭罷免,在經歷驚心動魄的4個月後,尹錫悅不足3年的總統生涯戛然而止。韓國將在兩個月內舉行大選。
然而,對尹錫悅或韓國來說,彈劾案落幕可能不是結束,而是新一輪動蕩的開始。
為何放行?
當天,整個韓國神經高度緊繃。憲法法院附近,道路封鎖,警車待命。首都部署上萬警察維穩。
審判全程直播,萬眾矚目。在「被告」尹錫悅缺席的情況下,韓國憲院8名法官全票通過彈劾案。
根據法律規定,8名法官中,至少6名法官投贊成票,彈劾案才可通過。
憲院為何給彈劾案「亮綠燈」?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劉鳴認為,可從法律、政治兩個層面分析憲院的判決邏輯。
法律層面,支持彈劾案意味着認定尹錫悅所涉指控構成違憲違法。
國會在彈劾案中提出五項指控:宣布緊急戒嚴、發佈第一號戒嚴布告令(包含「禁止政治活動」等內容)、企圖動用軍警掌控國會、下令逮捕政界及司法界人士、試圖操縱選舉委員會。
韓國輿論稱,在總統彈劾案審判中,憲法法院決定是否同意指控成立的標準在於,「總統是否存在足以剝奪其民選合法性的重大違法行為」。
判決書指出,尹錫悅的行為違反憲法秩序,嚴重危害民主共和制度。
劉鳴表示,總統實施緊急戒嚴必須符合憲法規定的程序和要件。但在憲法法院看來,尹錫悅下達戒嚴令,無論程序還是要件均不合法。
程序上,總統有權宣布戒嚴,但需要國務會議批准。而尹錫悅沒有正式召開國務會議,程序違法。對此,此前被彈劾、後又復職的代總統韓德洙透露相關細節,稱戒嚴前的國務會議「存在缺陷」,其證詞頗有分量。
要件上,據韓國《戒嚴法》關於「緊急戒嚴」的規定,只有在戰時、事變或相應的國家緊急事態時以及與敵人交戰或社會秩序極度混亂等情況下才能實施緊急戒嚴。
然而,尹錫悅下達緊急戒嚴令時要件並不充分,即未遇到重大災害、外敵入侵、內戰,或者國家處於嚴重混亂狀態,僅僅因為在野黨彈劾官員、阻撓國會通過預算等事態,尹錫悅便將之視為國家緊急狀態而發佈戒嚴令。
憲院在判決書中指出,不存在任何需要實施戒嚴的危機情況。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違反戒嚴法。
針對尹錫悅方面提出的彈劾程序瑕疵,包括國會最初在彈劾案中提及「內亂罪」後又撤回等,憲院也予以駁回,認為彈劾程序合法,並非濫用彈劾權。
政治層面,維護憲政,杜絕後患。
劉鳴表示,尹錫悅隨意發佈緊急戒嚴令,違背憲政和民主制度,已造成政治和社會動蕩,其本人命運也風雨飄搖。如果允許尹錫悅復職,可能會危及國政正常運作。
首爾延世大學政治學與國際研究系副教授白宇烈(音譯)表示,如果憲法法院駁回尹錫悅彈劾案,將引發對韓國憲政和民主制度的根本性質疑。
與此同時,駁回彈劾案還會開啟一個惡劣的先例,今後總統在遭遇政治危機時,濫用緊急戒嚴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還有評論指出,憲法法院若駁回彈劾案,可能被質疑「偏袒權力」,損害司法公信力。
此外,民意可能也被納入考量。
當下,儘管挺尹派聲勢漸長,但支持彈劾尹錫悅下台的民眾佔比更高,達到六成。回應多數民眾的呼聲是憲院裁決時需要權衡的因素。
牢獄之災?
憲院落錘,尹錫悅的總統生涯就此結束,但等待他的不是歸隱江湖,而是更嚴峻的司法調查,甚至牢獄之災。
4月14日,尹錫悅涉嫌發動內亂案將首次公審。
劉鳴表示,檢方已就「內亂罪」起訴尹錫悅,勢必窮追到底,不排除尹錫悅最後被定罪判刑的可能。
有觀點認為,憲法法院通過彈劾案或增加尹錫悅「內亂罪」定罪的幾率。
一旦被判「內亂罪」,尹錫悅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甚至死刑。
不過,劉鳴認為,即便定罪,判處死刑的可能性極小。
「尹錫悅實施緊急戒嚴僅幾小時,屬於短暫行動,除了破壞法治,並未構成嚴重後果。」
縱觀韓國歷史,並無總統因「內亂罪」被執行死刑,比如前總統全斗煥曾被判處死刑,後改無期,最後獲特赦。
政壇洗牌?
憲院判決不僅牽連尹錫悅的命運,還牽動韓國政局。
根據法律規定,彈劾案通過後,須在60日內舉行新一屆大選。朝野兩黨將迎來新一輪博弈,韓國政壇將重新洗牌。
目前,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被視為下屆總統最熱門人選,執政黨沒有匹敵者。
不過,李在明還有一重隱患,就是能否保住選舉權。一個好消息是,上月26日,李在明在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案二審中被判無罪,為其掃除階段性障礙,但結果如何仍有待終審。
劉鳴判斷,如無意外,在新一屆大選中,李在明勝選概率很大。對李在明來說,朝野政黨內部均無挑戰者,是其一大優勢。
即便官司在身,李在明也可採用「拖字訣」拖延終審直到大選之後。
相比之下,緊急戒嚴事件發生後,執政黨蒙羞、爆發內訌,以致支持率一度低迷,近期雖有回升,但整體競爭力孱弱。近日,在五次地方補選中僅贏一次,成績慘淡。
彈劾案通過、尹錫悅下台或將進一步削弱執政黨的凝聚力,甚至出現權力真空和派系分裂。
政策調整?
隨着尹錫悅時代落幕,政權可能更迭,韓國內外政策會否出現重大調整?
分析認為,尹錫悅爭議性的內政改革(如醫療改革)和一味親美的失衡外交政策可能被繼任者推翻。
在劉鳴看來,如果李在明上台,進步派的政治理念將被投射於內政外交。
對內,加強政府干預,更多反映勞工階層和農民利益,着手處理教育、醫療等尹錫悅留下的爛攤子。在韓國經濟疲軟的背景下,如何提振經濟活力預計是國內政策一大重點。
對外,延續文在寅政府的外交政策,扭轉尹錫悅一邊倒的親美外交,轉向平衡路線。
具體來說,繼續保持韓美同盟關係,但緊密程度將取決於國際形勢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與日本或將保持距離;對朝政策可能趨於緩和,不會以強對強,總體保持低調穩定。
至於對華政策,料將比尹錫悅執政時期更積極地推動中韓關係發展。不過,在中美之間,韓國仍會兩面投注,保持平衡,並在涉華敏感問題上持中立態度。
此外,如果李在明上台,共同民主黨有望一統府會,掌握行政權力與立法機構,扭轉朝小野大局面,減少執政掣肘。
餘波難平?
尹錫悅彈劾案翻篇,但並不意味着緊急戒嚴事件餘波就此平息。
韓國輿論認為,無論尹錫悅是去是留,朝野對立都可能進一步加劇,持續加深的社會裂痕短期恐難彌合。
臨近彈劾案宣判之際,挺尹、反尹兩派民眾連日集會,激烈對峙,以至於4日當天韓國發佈最高警戒令,出動上萬警力維持秩序,以防不測。
首爾國民大學公共行政學教授洪幸古(音譯)說,無論判決結果如何,都很難讓雙方接受,社會很可能出現混亂。
還有評論指出,韓國社會正面臨信任危機,亟需新領導人重塑政治機制與社會共識。
劉鳴補充道,緊急戒嚴事件和尹錫悅彈劾案已促使韓國反思政治制度缺陷,包括總統權力太大、國會一院制弊端等,未來有識之士可能推動制度性改革,求解韓國政治困局。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