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京的首席智囊,俄羅斯政治學者杜金在接受CNN採訪時宣稱"特朗普主義與普京主義存在深刻的意識形態一致性",並斷言"普京對美國沒有敵意"。這種樂觀論調看似為俄美關係解凍提供了理論支撐,實則暴露了俄羅斯戰略界對特朗普外交本質的認知偏差。雖然特朗普對俄說了很多好話,例如稱普京不是壞人,並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要求烏克蘭割讓領土給俄羅斯,但他的政策始終遵循"利益交換"邏輯。3月的俄美元首通話中,特朗普一方面提出"30天能源設施停火"倡議,另一方面卻拒絕停止對烏軍援,這種矛盾性貫穿其執政始終。
表面上的"親俄"姿態,本質是為換取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妥協,從而集中精力應對中國崛起。當普京提出聯合國託管烏克蘭方案時,特朗普立即以石油關稅相威脅,這種翻臉速度印證了其"交易型外交"的本質,利益交換失敗後必然訴諸強硬反制手段。美國對北極地區的軍事化行動更揭示了戰略意圖的深層矛盾。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與俄羅斯討論能源合作,另一方面卻在格陵蘭島問題上步步緊逼。
當副總統萬斯強行訪問該島並鼓吹"脫丹入美"時,普京直言"美國吞併計劃由來已久"。這種"合作與對抗並存"的策略,正是美國地緣政治現實主義的典型表現:在關鍵利益領域絕不妥協,同時利用俄羅斯的戰略焦慮製造分化機會。能源博弈是俄美矛盾的核心焦點。俄羅斯經濟對能源出口的依賴度高達40%,而美國頁岩油產業集團一直將俄羅斯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特朗普政府對俄石油徵收二級關稅的威脅,不僅旨在削弱俄羅斯戰時經濟,更試圖重塑全球能源定價體系。這種觸及經濟命脈的制裁手段,與杜金所謂的"意識形態契合"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出兩國在根本利益上的對立。
烏克蘭問題的認知鴻溝更為深刻。俄羅斯將烏克蘭視為國家安全的"緩衝地帶",而美國則將其視為遏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當普京提出"烏克蘭中立化"方案時,特朗普政府卻要求澤連斯基簽署礦產協議,將烏克蘭資源置於美國控制之下。
這種"和平倡議"與"資源掠奪"並行的策略,揭示了美國試圖通過烏克蘭危機消耗俄羅斯國力的真實意圖。正如梅德韋傑夫所言:"歐洲是開胃菜,烏克蘭才是主菜。"24年中俄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能源合作佔比達35%,這種深度綁定早已超越單純的權宜之計。當特朗普試圖通過制裁俄油施壓時,中俄早已建立本幣結算機制,並通過管道運輸規避海運風險。這種"去美元化"進程,正是兩國應對美國霸權的戰略性選擇。
普京多次強調"中俄友誼穩如磐石",這種表態不僅基於現實利益考量,更反映出兩國在國際秩序願景上的一致性。當特朗普政府在科技領域對華全面脫鉤時,俄羅斯卻在航天、核能等領域深化對華合作。這種戰略協同性,使得美國分化中俄的企圖始終難以得逞。杜金的"俄美共識論"看似為俄羅斯提供了戰略新機遇,實則是將國家命運寄託於領導人個人關係的危險賭博。
當特朗普政府針對烏克蘭、北極以及能源領域採取一系列強硬政策之際,莫斯科必清醒地意識到:俄美關係的緩和始終是戰術性的,結構性矛盾才是長期主線。俄羅斯唯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深化與中國的戰略合作,才能在複雜的國際格局中把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