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這個國家,外界常叫它「隱士王國」,在金正恩的領導下,街頭車輛的構成確實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以前,日本車在朝鮮街頭算是老大,但現在,中國車異軍突起,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
這不光是汽車市場的變遷,還能看出朝鮮跟周邊國家關係的一些微妙調整。
朝鮮街頭車輛的總體情況
朝鮮人口大概2500萬,但私家車數量少得可憐,據統計也就2萬人左右有車,算下來佔比才千分之一。這比例放哪兒都低得離譜,跟咱們國家滿大街跑的車比,簡直天壤之別。這些私家車主要集中在首都平壤,而且大多不是普通人能隨便買的。
朝鮮的私家車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國家分配的,像是給奧運會拿獎牌的運動員、知名科學家或者高級官員這些有功勛的人;另一種是少數有錢人自己掏腰包買的。
不過在2017年之前,私人買車限制特別嚴格,得經過層層審批。後來金正恩放寬了政策,才讓更多人有機會申請牌照,但即便如此,普通老百姓想擁有一輛車還是難如登天。
街頭上的車稀稀拉拉,除了私家車,還有些公共汽車、貨車啥的,但數量都不多。平壤的街道寬是寬,可車流量跟國內隨便一個縣城都沒法比。車輛少,某種程度上也跟朝鮮的經濟狀況和政策有關,畢竟這國家一直對外封閉,物資流通不暢,汽車這種大件兒更不是隨便就能普及的。
日本車曾經的主導地位
早些年,朝鮮街頭的私家車以日本二手車為主,尤其是一些豐田、日產的老款車型。這些車多是從日本市場淘來的二手貨,車齡不短,可能有些零件都生鏽了,但發動機還算皮實,能跑。
日本車能佔主流一方面是歷史原因,朝鮮跟日本離得近,二手車市場成熟,價格相對便宜,能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朝鮮。另一方面,日本車耐用、省油,挺適合朝鮮那種路況不太好、油價又不便宜的環境。
那時候,中國車還沒啥存在感,歐美車更是稀罕貨,街頭跑的大多是這些日本老車。不過隨着時間推移,尤其是金正恩上台後,這格局慢慢變了。
現在要說朝鮮街頭什麼車最多,那答案肯定是中國車。據一些公開數據和分析,近年來中國車在朝鮮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50%,妥妥佔據了半壁江山。吉利、奇瑞、比亞迪這些品牌,逐漸把日本車擠下去了。這變化可不是一夜之間的事兒,背後有好幾個原因。
首先是中國車的價格接地氣。歐美車動不動就幾十萬人民幣一輛,日本新車也不便宜,但中國車就不同了。一輛普通的吉利或者奇瑞轎車,在朝鮮賣個幾萬人民幣,雖然對年收入才3000塊左右的平壤工人來說還是天價,但在進口車裡已經算便宜的了。
朝鮮經濟條件有限,能省錢當然是首要考慮,所以中國車在這點上佔了大便宜。
以前一提中國車,很多人可能覺得不行,質量差、毛病多。但這幾年,中國汽車工業突飛猛進,技術進步明顯。像吉利帝豪、奇瑞瑞虎這些車型,不僅耐用性不比日本二手車差,有些地方還更勝一籌。比如燃油經濟性好,維修簡單,這些都特別適合朝鮮那種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方。
朝鮮跟中國接壤,丹東到新義州就隔一條鴨綠江,貨運方便得很。中國車和零部件可以源源不斷地運過去,成本低,速度快。相比之下,日本車得靠海運或者其他渠道,中間環節多,成本自然高。加上中國車企還在朝鮮建了維修網絡,配件好找,修起來也方便,這都讓中國車更吃香。
具體到品牌,吉利在朝鮮市場上挺活躍,帝豪、遠景這些車型賣得不錯,價格親民又實用。奇瑞也有不少皮卡和轎車,能適應朝鮮的各種路況。這些車逐漸成了街頭的主角,日本車的影響力被削弱了不少。
除了中國車和日本車,朝鮮街頭偶爾也能看到美國車、德國車、瑞典車的身影。不過這些車數量少得可憐,基本都是政府高官或者特權階層的專屬。德國車裡,奔馳挺常見,尤其是邁巴赫這種豪華型號,象徵身份地位。
美國車可能是些老款的福特或者通用車,瑞典車則有沃爾沃,聽說還是70年代的型號。這些車多是外交渠道或者特殊進口進來的,普通人壓根兒碰不着。
朝鮮自己的汽車工業
說完進口車,咱再聊聊朝鮮本土的汽車工業。朝鮮有三家汽車廠,最出名的叫「和平」汽車廠。這廠子早年是在韓國援助下建起來的,那時候朝韓關係還沒那麼僵,韓國提供零部件,朝鮮負責組裝,造出來的車貼個「和平」牌車標就上市了。
後來朝韓關係惡化,韓國撤資,零部件也不供了。和平汽車廠怎麼辦呢?轉頭找中國合作。從中國進口零部件,甚至直接進口整車,然後在廠子里換上「和平」車標,搖身一變成了「國產車」。
這操作雖然有點「拿來主義」,但成本低,見效快,也算是個聰明辦法。現在街頭有些掛着和平車標的車,其實里子是中國貨。
和平汽車廠的生產能力有限,年產量估計也就幾千輛,主要供應政府和軍隊,普通人很難買到。不過它好歹給朝鮮汽車工業撐了個門面,也為中國車的普及間接幫了忙。
中國車能在朝鮮崛起,跟金正恩的政策調整分不開。他2011年上台後,搞了一些經濟開放的動作,想讓外資進來,刺激經濟。中國作為朝鮮最大的貿易夥伴,自然成了重點合作對象。汽車行業就是個縮影,中國車大量進入,某種程度上也方便了物資運輸和人員流動。
2017年那次放寬私人購車限制,是個標誌性事件。以前買車得國家點頭,現在只要有錢有關係,就能申請牌照。這政策一出,平壤街頭的車明顯多了起來,尤其是中國車,成了新寵。當然,這「多」也就是相對以前而言,跟咱們這兒還是沒法比。
金正恩還推動了跟中國的經濟合作,比如比亞迪在朝鮮設組裝廠,通過本地化生產降低成本。這種模式既幫中國車站穩腳跟,也讓朝鮮有點工業基礎的模樣。
中國車在朝鮮的銷量這幾年一直在漲,市場份額穩步擴大。平壤街頭50%以上的車是中國品牌,這數字挺能說明問題。吉利、奇瑞這些車企針對朝鮮市場推出了不少實用車型,比如吉利遠景,油耗低、維修方便,很受用戶歡迎。奇瑞的皮卡也能拉貨跑長途,適應性強。
中國車的競爭力不光在產品本身,售後服務也跟得上。中國零部件供應充足,修車網點慢慢建起來,車壞了不至於沒轍。這點比日本二手車強多了,那些老車零件不好找,修起來費勁。
往後看,隨着朝鮮經濟慢慢開放,跟中國合作加深,中國車在朝鮮的地位估計還會更穩。金正恩如果繼續推改革,可能不光是進口車增加,本土汽車工業也會起步。和平汽車廠現在是組裝為主,將來說不定能搞點技術研發,造些更適合朝鮮的車型。
不過這過程肯定慢,朝鮮的基礎太薄弱,經濟底子差,短期內街頭車多不到哪兒去。中國車可能會繼續霸榜,畢竟性價比高、供應穩定,其他國家的車想擠進來難度不小。
中國車佔據朝鮮街頭半壁江山,不只是個汽車市場的事兒,還能看出中朝關係的影子。中國是朝鮮最大的靠山,經濟上、貿易上都離不開。中朝邊境貿易一繁榮,車自然就跟着來了。這也說明朝鮮對外開放,哪怕步子小,也是偏向中國的。
反過來,日本車被擠走,也跟朝鮮跟日本的關係冷淡有關。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又反過來塑造街頭面貌,這邏輯挺清楚。未來要是朝鮮跟其他國家關係有變,街頭車輛的構成可能還會有新故事。
參考資料
中國車在全球「圈粉」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