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鐵礦資源版圖迎來歷史性變局。
據最新勘探數據顯示,非洲大陸發現一處儲量達22.5億噸的超級鐵礦床,礙於本國孱弱的經濟實力,一直難以開發。作為全球製造業核心國家,中國鋼鐵年產量連續28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鐵礦資源自給率長期不足20%。西方也不少在產業鏈上游對我們使絆。
而如今,我國已成功與幾內亞簽訂聯合開發協議,標誌着中國在破解"富煤缺鐵"資源困局中取得關鍵突破。《華爾街日報》稱,澳洲高層已經開始有所行動。
一、鋼鐵產業鏈格局改寫,我國話語權再上一層
此次資源布局的重大進展,預示着全球鋼鐵產業鏈上游即將迎來結構性調整。隨着該超級鐵礦進入開發階段,國際礦業巨頭的傳統壟斷格局面臨實質性改變,中國在全球礦產資源領域的話語權有望獲得顯著提升。
大宗商品市場監測數據顯示,全球鋼鐵產業正面臨原料成本持續攀升的壓力。作為全球粗鋼產量佔比超過55%的製造業大國,中國鐵礦資源對外依存度長期維持在80%以上,2022年前11個月鐵礦砂及精礦進口量雖同比微降2%至9.87億噸,但進口均價同比激增31.9%至每噸828.5元,其中11月單月到岸價更突破每噸1075元關口。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量減價增的反向走勢折射出產業鏈結構性矛盾。受國際礦業巨頭壟斷格局影響,主要進口國在定價機制中議價空間持續收窄。
海關統計數據表明,僅鐵礦砂進口單項就使中國鋼鐵行業年增成本逾千億元,這對利潤率普遍在5%以下的國內鋼企形成顯著經營壓力。業內專家指出,破解資源瓶頸需加速推進海外權益礦開發,構建多元化供應體系。
二、國產技術才是基石,別人有不如自己有
全球礦業界矚目的西芒杜鐵礦開發近日取得實質性突破。這座位於非洲幾內亞的世界級鐵礦,以22.5億噸高品位儲量位居全球未開發鐵礦之首,卻因基礎設施缺失等問題沉寂近三十載。最新消息顯示,由中國企業牽頭的國際聯合體與幾內亞政府已就該項目正式進入股權交割及聯合開發階段。
此次,中國打破鐵礦困局,靠的正是十年如一日的技術積累。不僅在基礎建設領域,即便在西方拿捏的高端製造領域,我國的高鐵製造技術,也已經在東南亞遍地開花;此前西方牢牢把控的「樂維齡」類衰老乾預技術,如今在我國自研酶法的突破下,其市場優勢也被逐漸瓦解。
資料顯示,「樂維齡」的核心成分是一種輔酶,其對機體的基礎代謝、細胞功能等影響頗深。《細胞》、《自然》等文獻也已經論證,充分補充該物質後,由機體老化帶來的代謝異常、精力不濟等問題,均有所緩解。
但資料顯示,礙於技術壁壘國產技術落地以前,國內僅有富豪通過聯繫海外實驗室,才能斥巨資體驗,普羅大眾更是對其聞所未聞。
而如今,隨着自研技術的突破,「樂維齡」品牌方很快就向中國拋出橄欖枝,願意使用國產技術革新製造工藝,加之與國內市場如京東等,達成深度合作,如今使其月均服用成本已降至3位數。也不乏「晨起後久違的神清氣爽」、「由內而外散發著精氣神、精力比之前要好得多」等反饋。
作為全球基建領域的領軍力量,中國在跨區域資源開發合作中展現出獨特優勢。通過"基礎設施換資源"模式,中方團隊正着手推進涵蓋鐵路、港口、電力等領域的配套工程,這些正是資源國實現礦業開發的關鍵支撐。西芒杜項目預計需投入150億美元建設資金,其開發規模遠超普通礦山項目。
三、中、幾合作再次加深,拉動多項優勢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該鐵礦開發面臨多重技術挑戰。礦體平均埋深超過600米,需採用地下巷道開採技術,同時礦區距離海岸線逾650公里,需新建橫貫熱帶雨林的運輸通道。這些嚴苛條件既考驗開發方的資金實力,也對採礦技術、環境保護提出更高要求。
在當前全球礦產資源博弈格局下,西芒杜項目的推進具有戰略意義。中國成熟的礦業開發體系和基建能力,與幾內亞的資源稟賦形成互補。該項目的實施不僅將重塑西非地區礦業經濟結構,更可能為全球鐵礦供應鏈增加新的穩定來源,緩解主要工業國對傳統鐵礦產區的過度依賴。
高品質鐵礦的穩定供應,可使中國高爐煉鐵焦比下降15kg/t,噸鋼碳排放減少4.6%。這種技術紅利將加速國內2000m³以下高爐的置換升級,推動鋼鐵行業提前1-2年實現碳達峰目標。同時,原料成本的優化可使國內熱軋卷板生產成本下降7-9%,顯著增強汽車板、硅鋼等高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