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聯邦議院所在的國會大廈
當地時間3月22日,德國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正式簽署《基本法》修正案,為德國政府通過新增債務融資的龐大財政方案掃清了最後一道障礙。接下來,法案只需在《聯邦法律公報》上公布,即可正式生效,進入執行階段。此前一天,德國聯邦參議院已批准了聯盟黨與社民黨聯合提出的巨額財政方案。
今後,德國將通過放寬債務上限、設立特別基金、允許各聯邦州舉債等方式,大規模擴張財政支出。該方案預計新增總計一萬億歐元債務,被宣稱為「德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舉措」。
德國為何要突破債務剎車?
近年來,德國經濟增長乏力,特別是在能源危機、通貨膨脹和全球供應鏈緊張的背景下,德國政府財政壓力巨大。作為「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基礎設施老化、公共投資不足、國防預算短缺等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
正在進行新一屆聯邦政府組閣的聯盟黨和社民黨認為,僅靠現行的財政政策難以應對這些挑戰,因此提出了突破債務剎車的方案,以便通過舉債融資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可再生能源和軍事國防。

△德國總理府
此次財政改革包含三大核心舉措:
- 放寬債務限制,以支持國防、安全及烏克蘭援助。未來,凡是超出國內生產總值1%的國防、民防、情報機構以及對衝突國家(如烏克蘭)的援助資金,都將不受債務上限的約束;預計到2025年底,僅國防支出一項就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相當於每年約1290億歐元。
- 通過舉債設立一項5000億歐元特別基金,用於未來12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氣候中和轉型。其中1000億歐元將撥給各聯邦州,改善德國落後的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電網、學校等。另外有1000億歐元將推動德國經濟向氣候中和方向轉型,投資包括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碳中和工業等領域。
- 允許各聯邦州新增債務,各州每年最多可舉債相當於其生產總值的0.35%(約150億歐元),具體的債務分配方案將由聯邦法律進行規定,各州可根據實際需求決定資金用途。
這一方案使德國進一步突破《基本法》對財政赤字的限制,進入一個更寬鬆的債務財政時代。然而,這究竟是推動德國經濟增長的必要改革,還是可能讓德國陷入長期債務陷阱,仍然存疑。
德國經濟的一場「豪賭」?
聯盟黨與社民黨認為,大規模財政支出能夠讓政府迅速投資並刺激經濟增長,避免德國經濟陷入長期停滯。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綠色能源和數字化方面的投資,將提升德國的經濟競爭力,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然而,批評者認為,這種激進的舉債模式可能導致嚴重的財政失衡——此次財政方案將導致德國政府未來四年額外增加1萬億歐元債務,使德國的總債務增加約40%,未來償還壓力巨大。由於歐洲央行正處於加息周期,德國新增債務的融資成本將上升,預計未來每年光債務利息支出就將高達500億歐元,這筆巨款需要未來幾代納稅人償還。
德國智庫專家 貝恩德·艾因邁爾:今天我們在德國所經歷的,無疑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政府的舉債規模前所未有。如果我們回顧過去的76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總債務,約為2.5萬億歐元。而接下來僅僅四年的立法周期內,額外的債務就將增加1萬億歐元,這意味着我們的債務總額將增加40%。我們在花錢,花的是我們根本沒有的錢。而這些債務最終,將由我們的後代來償還。利息負擔將會極其沉重,每年高達500億歐元。
當前聯盟黨與社民黨給出的財政承諾很誘人,但如何償還這些債務,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計劃。對於5000億歐元的特別基金,兩黨表示會制定長期償還機制,但具體細節尚未確定。而國防和安全支出的貸款償還方案更是模糊不清。如果未來德國經濟增長乏力,政府收入無法匹配新增債務,這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財政危機。
與此同時,德國長期以來是歐洲債務紀律的主要捍衛者,但如今德國自己放寬了債務上限,這可能對歐盟內部財政政策產生深遠影響。法國、意大利等高債務國家可能會以德國為例,要求歐盟進一步放鬆《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財政紀律。這將導致歐盟整體財政政策趨向更加寬鬆,引發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
德國前財政部長 克里斯蒂安·林德納:聯盟黨和社民黨選擇無視政府的巨額開支,歐盟的《穩定與增長公約》,正遭受直接挑戰。當德國長期用無限制舉債,來支撐政府核心職能,這不僅不會加強國家安全,反而會製造新的風險。德國正在轉向債務財政,這將增加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脆弱性和危機概率,其初步影響已經顯現。
輿論質疑財政案是黨派政治妥協產物
財政方案通過後,德國即將上任的新一屆政府獲得了巨大的財政靈活性,但其實際效果仍然存在很高的不確定性。財政保守派除了擔憂德國政府的債務轉向會影響國內財政穩定之外,還對基礎設施投資執行效率和軍備投資的經濟效益存疑。
首先,德國在大型基建項目上的執行力長期備受詬病。例如,官僚程序煩瑣,導致項目審批和實施周期過長,拖延投資落地;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尤其是在建築和工程領域,可能導致即使資金到位,項目仍無法迅速啟動;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間協調不暢,再加上地方政府在資金使用上的自主權有限,進一步制約了投資的有效性。所以本次財政方案投入的巨額資金,究竟能否真正用於推動經濟增長,抑或在官僚體系中被消耗,仍然是個未知數。
其次,德國軍備採購體系長期因官僚低效而飽受批評,即便國防預算大幅增長,也未必能夠有效提升軍事能力。例如,德國國防部的採購項目一再陷入資金浪費、決策遲緩的困境,使得外界對這筆巨額軍費的實際效果深表懷疑。
值得注意的是,綠黨原本反對大規模舉債,但最終卻選擇投票支持,使得方案得到議會三分之二多數的支持,其中的政治交易耐人尋味:聯盟黨和社民黨通過增加對氣候與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向綠黨提供了足夠的「政治回報」。這種用金錢換取政治支持的「財政妥協」在一些政客看來完全不可接受,認為財政方案名義上強調綠色經濟和安全,但實際上更像是政府內部政治妥協的產物,並可能導致更深遠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德國議員 莎拉·瓦根克內希特:打上環保標籤的戰爭貸款,竟然有人能想出這種主意,2045年實現氣候中立的目標,如今甚至要寫入基本法。可與此同時,我們卻用數十億新債務,購買坦克和戰鬥機,每一個這樣的武器,每小時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一台燃氣取暖器或一輛普通轎車,幾年的排放還要多。你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種妥協的荒謬性已經成了當今德國政治運作方式的象徵。你們根本不在乎,這對德國人民意味着什麼,不在乎是否有更多老年人陷入貧困,不在乎是否有更多企業破產,更多家庭無法承擔經濟重壓。只要能達成協議,哪怕最荒唐的決定也要通過,德國正走向經濟上的侏儒化,造成這一切的政客們試圖用外交上的狂妄和前所未有的軍備擴張,來掩蓋自己的無能。
財政案背後的「隱形受益者」
儘管主要黨派將國防投資視為加強國家安全的必要舉措,但擴充軍備本質上並不會直接促進經濟增長,而是屬於「破壞性開支」,與基礎設施、教育等生產性投資有本質不同。甚至有不少質疑的聲音認為,大幅增長的國防預算其實才是此番財政擴張的真正驅動力。
事實上,自俄烏衝突加劇以來,美國軍工複合體的盈利能力持續飆升,而德國等歐洲國家則被推向前線。德國的軍事採購越來越依賴美國武器系統,如f-35戰機、「愛國者」導彈等,國防預算的大幅增長直接加劇了這一趨勢。許多人擔憂,這一財政方案的最終受益者並非德國民眾,而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軍工企業。
德國智庫專家 貝恩德·艾因邁爾: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政府把資金,投入到了破壞性用途上,投到了武器上,我們都清楚,這些武器系統,絕對不會促進歐洲的繁榮。我們沒有投資建設性的項目,而是投資只會帶來破壞,死亡和痛苦的東西。大量的武器採購流向了美國,這無疑會刺激美國的經濟增長。但對我們來說,這毫無幫助,只會加深我們對美國的依賴,我對這種情況持非常批判的態度。
儘管未來的執政聯盟強調財政方案的長期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加強國家安全,但批評者坦言,這可能只是政治包裝,真正的動機或許是為歐洲軍事化提供財政支撐,而德國則在這一過程中承擔了沉重的經濟代價。隨着國防預算的持續膨脹,未來德國是否會深陷財政赤字、甚至影響社會福利支出,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德國的財政政策向來以謹慎和穩健著稱,而此次財政方案的激進舉措無疑是對德國傳統財政觀念的重大挑戰。如果新一屆聯邦政府不能有效利用這筆創紀錄的高額資金,而是陷入債務失控的風險,那麼這一財政方案可能成為德國財政冒險的開始。
德國下任政府正在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豪賭」。最終,這項財政方案將給德國帶來繁榮還是債務深淵,仍需時間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國的財政軌跡,已經進入了一個未知的領域。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