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泰國政壇正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攻防戰」。
39歲的總理佩通坦·欽那瓦遭遇政治生涯最大危機——反對黨領袖巴逸或發起不信任動議,矛頭直指她一人。
若議會投票通過,這位泰國史上最年輕總理將被迫下台,保守勢力可能重新掌權。
佩通坦能否頂住攻勢?流亡歸來的他信會否為女兒披掛上陣?
這場較量不僅關乎個人命運,更可能改寫泰國未來十年的政治版圖。
巴逸的「精準狙擊」:為何非要扳倒佩通坦?
2025年3月,泰國議會或啟動對總理佩通坦的不信任投票程序。
與以往針對整個內閣的動議不同,這次反對派直接將火力集中在佩通坦個人身上。
主導這場「斬首行動」的,正是前軍政府核心人物巴逸。
巴逸何許人? 這位政壇老將曾與巴育聯手發動軍事政變,於2014年推翻民選政府,並主導泰國政局近十年。
2023年大選中,他信家族捲土重來,佩通坦憑藉家族光環和年輕形象當選總理,終結了軍方勢力對權力的壟斷。
如今巴逸捲土重來,目標明確:奪回失去的政治主導權。
佩通坦的弱勢恰恰是巴逸的突破口。
她2024年8月18日才就任總理,此前僅有3年黨務經驗,既無部長履歷,也未經過重大政治危機考驗。
相比之下,巴逸深耕軍方和保守派網絡數十年,深諳權力遊戲規則。
而巴逸的戰術堪稱「精準打擊」:通過兩份爭議民調製造輿論壓力。
第一份民調宣稱「超六成民眾不滿佩通坦」,但樣本量僅1300人,被質疑缺乏代表性;第二份則直接對比佩通坦與反對派領袖的支持率,用「一踩一捧」強化其「執政無能」的印象。
這種「軟刀子」配合議會硬攻勢,顯然是要徹底瓦解佩通坦的政治威信。
他信家族的「生死局」:流亡教父會否再度出山?
但從根本來看,佩通坦的危機,本質上是整個他信家族的存亡之戰。
作為泰國最具爭議的政治家族,欽那瓦家族已有三人登上總理寶座:他信(2001-2006)、英拉(2011-2014)、佩通坦(2024至今)。
但每一次上位都伴隨軍方反撲,形成「民選上台—政變下台」的死循環。
儘管佩通坦公開宣稱「獨立執政」,但政界普遍認為其父他信仍是實際操盤手。
這位76歲的家族掌門人曾兩度擔任總理,因政變流亡海外,2023年8月回國後雖被判刑,卻獲王室特赦提前出獄。
如今女兒遭遇危機,曼谷街頭已出現「他信復出」的塗鴉,保守派媒體更警告「泰國將重回他信獨裁時代」。
而泰國軍方與王室始終對他信家族保持警惕。
2014年政變後,軍政府專門修訂憲法,增設軍方指派的上議院議員,目的就是防止他信勢力再度掌權。
此次巴逸發起動議,40名上議員已公開表態支持,這幾乎明示了軍方立場:寧可讓政壇動蕩,也要阻止欽那瓦家族坐大。
佩通坦若倒台,他信只有兩條路:要麼推出新代理人(如妹夫頌猜),要麼親自參選。
但前者缺乏號召力,後者則可能觸發軍方更激烈反彈。
這場危機暴露出他信模式的致命傷——依賴家族光環卻無穩固制度保障,一旦遭遇強力阻擊,整個政治大廈可能瞬間崩塌。
泰國的十字路口:重回軍政府還是走向新民主?
2025年3月的這場政治地震,本質是泰國民主化進程與保守勢力的終極對決。
自1932年實行君主立憲制以來,泰國不斷發生軍事政變,被稱為「政變博物館」。
佩通坦的崛起曾被視作民主突破,但如今看來,軍方從未真正放權。
軍方的「復活計劃」 巴逸的盟友巴育至今仍擔任樞密院成員,這個由王室任命的神秘機構擁有罷免總理的權力。
憲法法院更是保守派大本營——2024年8月,正是該法院以「違憲」為由罷免前任總理賽塔,才為佩通坦上台鋪路。
如今同一把「司法利劍」可能砍向她本人,凸顯泰國民主的脆弱性。
佩通坦原本被寄予厚望,她通過社交媒體吸引數百萬年輕粉絲,將為泰黨的支持率從農村擴大到城市。
2024年大選中,曼谷20-35歲選民有43%投票給為泰黨,遠超其他政黨。
但年輕群體的支持如同一把雙刃劍:他們渴望變革,卻缺乏耐心。
當佩通坦因打擊電詐、旅遊復蘇等政策見效緩慢遭質疑時,部分支持者已開始動搖。
這場危機將測試泰國社會的真正選擇:是接受軍方「穩定壓倒一切」的邏輯,還是繼續支持民選政府的改革嘗試?
東南亞第四大經濟體的命運,正繫於議會那一張張投票紙。
曼谷的夜色中,總理府燈火通明。
佩通坦的幕僚們仍在緊急推演投票局勢,而反對黨總部已掛出「國家需要真正領導者」的橫幅。
當不信任動議進入倒計時,一個問題懸在所有人頭頂:如果39歲的女總理倒下,誰能接住泰國的未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待於時間和現實給出。
看到這裡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