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政壇上演「忠誠競賽」?
2025年3月,當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在社交媒體上喊話稱:「自由世界需要一位新的領導者」時,這句話本來只是一句外交辭令,未必真的會掀起波瀾。
然而,在莫斯科,有人迅速抓住了這個機會,做出了一番充滿戲劇性的回應。
梅德韋傑夫,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普京曾經的「老搭檔」,立刻站出來,高調宣稱:「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已經存在,那就是弗拉基米爾·普京!」
不僅如此,他還毫不留情地諷刺歐洲:「歐洲不過是一個脆弱、脾氣暴躁的老太婆,沒有美國的庇護根本活不下去。」
這樣的表態,似乎比克里姆林宮官方發言人還要更加激進。
梅德韋傑夫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對普京表示忠誠,但這次,他的做法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問題是,曾經的「親西方派」梅德韋傑夫,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極端?
他是想重新獲得普京的信任,還是在權力角逐中孤注一擲?
他真的能藉此回到克里姆林宮的核心權力圈嗎?
梅德韋傑夫的權力浮沉
2008年,當普京因憲法規定無法連任總統時,他選擇了時任第一副總理的梅德韋傑夫作為接班人。
這一決定在當時的俄羅斯政壇被認為是「可控過渡」,普京仍然握有實權,並擔任政府總理。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梅德韋傑夫不過是克里姆林宮的一名「影子總統」,他會嚴格按照普京的意志行事,並不會對既有的政治秩序造成任何影響。
然而,事實證明,梅德韋傑夫並不滿足於成為一個「傀儡」。
在他執政的四年里,他嘗試推行一系列溫和改革,展現出與普京不同的執政風格。
他提出了「現代化」口號,主張減少對能源經濟的依賴,發展高科技產業,並倡導法治改革以減少腐敗。
他還推動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即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試圖改善與美國的關係。
但這一切,都在2011年畫上了一個驚人的句號。
當年的利比亞戰爭成為了梅德韋傑夫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是否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制裁的投票中,梅德韋傑夫的政府代表俄羅斯投下了「贊成」票。
這一決定讓北約得到了合法依據,最終促成了卡扎菲政權的垮台。
然而,這一舉動並未事先徵求普京的同意,普京對此極為憤怒。
普京在公開場合嚴厲批評了這一決定,甚至稱北約對利比亞的行動是「十字軍東征」。
梅德韋傑夫試圖辯解,稱俄羅斯需要在國際事務中展現「更負責任的姿態」,但這場風波徹底撕裂了「梅普組合」。
普京的權力網絡開始全面收緊,對梅德韋傑夫的改革逐步「清算」。
當2012年總統選舉到來時,普京毫無懸念地重新掌權,而梅德韋傑夫被「貶」為總理,從此失去了獨立施政的空間。
接下來的幾年,梅德韋傑夫的政治地位持續下滑。
他在擔任總理期間執行普京的政策,但始終無法真正掌控國家事務。
許多重要決策仍然由普京親自拍板,梅德韋傑夫逐漸被邊緣化。
2020年,他正式卸任總理,被安排到了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這個職務。
這一職務雖然聽起來重要,但實際上權力有限,更多的是一個榮譽性職位。
在外界看來,梅德韋傑夫的政治生涯似乎就此走向終結。
從溫和派到「鷹派」
如果俄烏衝突沒有爆發,梅德韋傑夫或許會繼續作為一個「被遺忘的政治人物」留在俄羅斯的權力體系邊緣。
然而,戰爭的爆發讓他看到了重返權力核心的機會。
為了重新贏得普京的信任,他開始採取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政治路線,從一個曾經的溫和派,一躍成為俄羅斯政壇中最具攻擊性的「鷹派」之一。
梅德韋傑夫的轉變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5月。
當時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西方通過武裝烏克蘭,正在冒着引發一場大規模核戰爭的風險」。
這番言論立即在國際輿論中引發轟動,許多西方媒體認為,他的言論比普京本人甚至還要激進。
此後,他的表態越來越極端,頻繁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戰爭威脅。
2022年7月,他警告稱:「如果烏克蘭攻擊克里米亞大橋,那麼基輔將面臨末日審判。」
然而,雖然克里米亞大橋後來遭遇襲擊,但所謂的「末日審判」並未到來,許多外界分析認為,梅德韋傑夫的言論更多是政治表演,而非真實政策考量。
2023年,隨着俄烏衝突持續升級,梅德韋傑夫的言論更加激烈。
他不僅指責烏克蘭政府是「西方的傀儡」,還宣稱「未來100年,俄美之間都不可能再建立任何友誼」。
這種極端反西方的表態遠超俄羅斯政府官方立場,甚至被部分分析人士認為「過於激進」。
他甚至多次在社交媒體上暗示使用核武器,2024年,他在telegram上發文稱:「如果西方繼續支持烏克蘭,那麼他們應當做好承受俄羅斯『最沉重打擊』的準備。」
雖然他並未直接提及「核武器」一詞,但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在向西方傳遞威脅信號。
2024年12月27日,梅德韋傑夫又在社交媒體表示:「在未來的100年,俄羅斯都不太可能和美國建立友誼。」
這種極端的轉向,明顯是梅德韋傑夫在向普京展示忠誠,但同時也讓外界對他的真實性格和政治動機產生了疑問。
接班人之爭的隱秘較量
普京的年歲日益增長,俄羅斯未來的接班人問題成為政治博弈的核心議題之一。
儘管目前普京仍然穩坐總統寶座,但無論是內部派系鬥爭,還是外部國際環境的變化,都讓接班人的角逐變得越發激烈。
在這種背景下,梅德韋傑夫重新調整自己的政治策略,希望藉此重新進入克里姆林宮的權力中心。
首先,他必須擺脫過去「親西方派」的政治污點。
在俄羅斯當前的政治生態中,任何被視為對西方友好的政治人物都會遭到邊緣化。
因此,梅德韋傑夫採取了最激進的方式,徹底與過去的形象決裂,用強硬的對西方立場重新塑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其次,他要在普京的接班人名單中佔據有利位置。
當前,俄羅斯國內有多個潛在的接班人選,包括國防部長紹伊古、克里姆林宮第一副總理米舒斯京、fsb(聯邦安全局)高層人士等。
而梅德韋傑夫若想重新回歸權力核心,就必須展現自己與其他競爭者的不同,並向普京證明,自己是最堅定的忠誠者。
然而,他的策略並非毫無風險。
許多西方分析人士認為,梅德韋傑夫的表態過於激進,甚至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歐盟外交官斯塔諾曾公開諷刺他,「梅德韋傑夫只是拚命傳播自己的精神病診斷結果,以吸引輿論注意」。
儘管如此,梅德韋傑夫仍然在堅定地推進他的政治計劃。
他究竟能否成功重返權力核心,還是只是一個「被利用的工具人」?
這仍然是一個充滿變數的懸念。
結語
梅德韋傑夫的「忠誠競賽」仍在繼續。他的言論越來越激進,他的表態越來越誇張,他的形象與十幾年前的那個「改革派」總統已經判若兩人。
但問題是,普京真的會再次信任這個曾經的「叛逆者」嗎?還是說,他只是利用梅德韋傑夫,作為一種政治工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梅德韋傑夫距離重返克里姆林宮,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他會不會是那個最終的繼承人?俄羅斯的未來,依然充滿變數。
參考文獻
參考消息《梅德韋傑夫:「歐洲衰弱又愛吵」》
財聯社《梅德韋傑夫:評價特朗普政府需要根據其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