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莉(衡陽師範學院)
上海兩會召開之際,上海市婦聯建議鐵路部門試點親子車廂、親子專列等,還提出了購票時增加「不購票嬰幼兒信息」選項、預留嬰兒車放置空間等一系列具體措施。(1月13日 觸電新聞)
在當今社會大力倡導構建兒童友好環境的背景下,鐵路部門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供給者,在營造「兒童友好」出行氛圍方面責任重大。
近些年來,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因兒童吵鬧而引發的衝突頻繁進入公眾視野。在相對封閉且人員密集的空間里,兒童因年齡小、自控能力弱等特質,容易出現哭鬧、嬉鬧等行為。這些看似平常的場景,卻常常引發成年人的不滿,甚至演變成激烈的衝突。在網絡環境中,對兒童的不寬容情緒進一步發酵,厭童情緒在部分網民中悄然滋生。類似負面情緒不僅有損社會的和諧氛圍,也給年輕父母帶來沉重心理負擔,加重了他們的生養焦慮。
在公共出行中,每個人都有享受舒適環境的權利,兒童也不例外。需要認識到,兒童的社會化進程漫長而複雜,其成長階段的不可逾越性決定了他們需要更多的包容與理解。兒童友好環境的建設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而交通出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鐵路作為大眾化的出行方式,受眾廣泛,覆蓋各個年齡段。為兒童提供「適幼化」服務,不僅能提升兒童的出行體驗,也是對兒童權利的尊重和保障。社會的進步,正體現在人們對個人權利邊界的持續探索,以及對更契合現代社會的公共環境的不懈營造。
放眼國際,許多國家在構建友好社會環境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在丹麥,哥本哈根致力於打造「兒童友好城市」,城市規劃中處處體現對兒童的關懷,如設置安全有趣的兒童遊樂場所、規劃專門的兒童步行道和單車道等。在公共交通上,火車和公交車為嬰兒車預留寬敞空間,還會播放適合兒童的溫馨提示。
事實上,我國鐵路部門在滿足特殊群體出行需求方面早有探索,且不乏成功案例。2024年春運部分線路推出的「遛娃車廂」,將餐車改造為「遛娃艙」,讓孩子們能在家長陪同下遊戲、看書、玩玩具,這一舉措廣受好評。還有成昆鐵路部分線路的「學習車廂」,在中高考期間升級為「高考車廂」,配備學習用具,為考生營造安靜環境,深受認可。這些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鐵路部門有能力也有意願為不同群體提供貼心服務,而「適幼化」服務是這一服務理念的延續和拓展。
誠然,在推進鐵路「適幼化」服務的過程中,可能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如何合理規劃車廂資源,確保在滿足兒童需求的同時,不影響其他乘客的正常出行;如何平衡服務成本與服務質量,保障服務的可持續性等。必須明確,這種服務的目的是倡導相互尊重、包容與理解,並非要犧牲一方權益來滿足另一方,而是通過合理的規劃與資源調配,實現各方需求的平衡。
鐵路「適幼化」服務的提議背後,蘊含著深厚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諸多關切。樂見提議變為現實,期待多方共同努力,共同締造友好型社會,共同呵護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