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自石破茂去年年底明確表示希望訪問中國的意願之後,受到了來自各方關注。
他在「訪美」還是「訪華」問題上做出輕重衡量,讓特朗普的幕僚們頗為不安。
日前石破茂又給中方致信一封,釋放不尋常的信號。
日本此舉是否代表對華態度有所改變?還是僅僅想拿中國當做籌碼,以向美國換取更多的好處?
2024年11月美國大選剛結束之際,石破茂突然宣布有訪問中國的意願,且用詞比較「謙虛」。
他表示自己認為在訪問中國這件事上「還有機會」,中日已經有5年沒有最高領導人互訪了。
不過按照往年慣例,美國大選之後,日本的政治格調應該是搶先去見美國總統,甚至和鄰國韓國爭「誰是第一」。
2016年特朗普勝選之後,還沒等奧巴馬下台安倍晉三就抵達美國見了特朗普。
2021年拜登上台之後,美韓兩國又在較勁爭訪美頭名,但這一屆不是如此了。
2024年12月中旬特朗普的總統團隊照例給日本政府發來邀請,讓他們能在特朗普就職之前來美國一趟。
按照時間節點來看,美方是希望日本能安排在訪華之前的。
但這次他們等到的是日本一直不予回應。
一直到12月28日,石破茂才在一檔節目中表態稱「日本和美國的對話並不是越快越有意義」。
他們不認為提前和特朗普見面,能有什麼意外的「成果」。
日媒稱石破茂已經停止了在1月20日之前訪問的計劃,而是改在2月之後。
但這件事到現在還沒有完,次日他在TBS電視台的另一檔節目中表示:
自己訪華這件事「極其重要」,希望領導人之間達成信賴關係不僅是在表面,還需要累計次數。
各方敏銳猜測石破茂似乎想將訪華這件事往前推,甚至有比訪問美國更優先的打算。
訪美和訪華的時間差距會導致對兩國關係的有所改變。
1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向中方致信,對中國西藏定日縣地震遇難者表示哀悼,向遇難者家屬和受災民眾致以慰問。
除了「訪華非常重要」之外,他的另兩點表態也讓美國媒體頗為憂慮。
石破茂強調「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必須保持穩定,因為無論怎麼說,中日都是鄰國」;
以及「希望中日能夠建立信賴關係,探索彼此的利益」。
可以說從安倍第二任期開始,到菅義偉和岸田文雄執政之後,日本政府內部罕見有如此理性的聲音。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青山瑠妙等人都對石破茂「務實」的態度表示讚揚,不管結果如何方向值得肯定。
中方在不久前對日本開放短期簽證,並允許對華旅遊、過境實現免簽居留。
回顧在兩年前岸田文雄政府一手策划了中日簽證事件。
和當時相比,至少現在中日關係已經出現緩和的預兆,當然下一步還是要看日本怎麼做。
石破茂如此迫切想訪華,為什麼還沒有確切的消息傳出?
有日媒揭示雖然首相有意願,但中方需要看到日本的「改變」。
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日本鷹派政客對台灣的態度還沒有改變。
在石破茂當選之後不久,日本前首相、現任自民黨最高顧問麻生太郎在台灣駐日機構舉辦的酒會上公開稱台灣為「主權國土」,所作所為極其荒唐。
雖然麻生和石破茂頗為不和,此舉有給首相「找難堪」的意思,但這始終是自民黨的官方表態之一,迅速引起外界重視。
去年石破茂上台前的演習行動中,日本自衛隊還聲稱將中國作為「假想敵」,以至於中方駁斥「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相關事宜。
石破茂當選後的10月中旬,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福島第一核電站第10輪核污染水排海已經全面開始。
在核污染水事件上,中方已經多次向日本進行嚴正表態,希望日本能夠端正態度停止排海。
而日本卻只想着讓中方解除對日海鮮禁止進口的措施。
由此可見石破茂在行動上還需要做更多,不止是「表態」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給中國致信表達關切之前,石破茂還曾在去年11月下旬對美國致信。
要求後者批准日本制鐵對美國鋼鐵公司的收購,以避免破壞雙邊關係。
事件的結果是拜登幾乎不加任何考慮,一筆否決掉日鐵想收購美鋼的決議,讓這筆價值141億美元的合同成為泡沫。
這件事讓日本以及自民黨高層都頗為不滿,認為美國做不到對日本「信任」。
等到特朗普上台之後,想收購美鋼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石破茂對於美國的態度感到不滿是正常的。
也有相關人士考慮到,石破茂對華頻頻友好的表態,到底是真心希望消除誤解穩定中日關係,還是僅僅想拿中國當成和美國叫板的籌碼?
因為特朗普上台後給日本帶來的「災難」還有很多。
特朗普在2020年下台之前就指責日本讓美國「虧損駐紮」,責令日本政府必須分擔額外軍費。
這次他又打算對日本等盟友徵收額外關稅。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日本在事實上的改變和進步,而不是「打着完全不同的旗號,幹着和岸田文雄時期一樣的事情」。
參考資料
《「石破茂致信拜登:懇請美國政府批准日美鋼鐵交易」》觀察者網
《石破茂:訪問中國「極其重要」》環球時報熱點
《日本啟動第十輪核污染水排海引發爭議》新浪財經
《日本首相石破茂向定日縣地震受災民眾致以慰問》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