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方消息證實,莫斯科音樂廳慘案已經水落石出,策劃者的確是ISIS,他們通過網絡社交平台僱傭了一批殺手,承諾每人給予100萬盧布的報酬(摺合人民幣7.86萬)。在行動開始時,每個殺手都已經到賬了50萬盧布。在實施行動時,這些殺手會拍攝視頻傳給ISIS,證明自己「正在幹活」,然後ISIS的社交號同步上傳了這些殺手傳來的視頻。而對於這些殺手的來源,則是ISIS聯繫自己線下的「熟人」和一些網絡招募的精英人員。從作案現場痕迹以及視頻資料顯示,這些殺手無一例外都是專業的。
在裝備選擇上,這些殺手根據自己的「手感」選取裝備,例如AK-12 Mod 2016,槍身噴塗了迷彩,安裝了RPK-74的45發大容量彈匣。此外,兇手還自製了並聯彈匣架,將2支彈匣上下並聯。在上一個彈匣打光時,能快速切換到另一彈匣繼續開火。而且,這些兇手的身法和戰術協同動作很專業,狹窄走廊和過道時,是二人小組穩步突進。到了大廳時,則是多人配合控角,補缺射擊死角。在觀眾反應過來有危險,四處奔逃時,這些兇手以點射和短點射擊落單群眾,驅逐其它觀眾到一個角落,然後才是連續開火。行動結束撤離時,面對即將捨棄的載具,兇手也知道布設詭雷,一旦軍警盲目開門,手雷便會立即引爆。
而對於這些兇手的真實身份,現在基本已經可以斷定,他們都是ISIS花錢僱傭的。這樣的戰鬥手法和相貌特徵,顯然不是ISIS自身成員,多半都是前蘇聯解體後,各分散的成員國軍隊中退役的士兵。蘇聯解體後,大量裝備被拆解售賣,軍隊也在裁員精簡,許多老兵迫於生活壓力開始重拾舊業,活躍在世界各個戰亂地區充當「僱傭兵」。在多年的戰鬥生涯中,他們的戰鬥素養得到了強化。和熒幕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宣傳片不同,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現有裝備,如何根據自己的操作習慣去改良這些裝備。俄烏衝突戰場上,大量僱傭兵湧入烏克蘭,他們憑藉過硬的軍事素養打的俄軍都不敢和他們近戰。若不是澤連斯基現在拒絕給他們提供武器和保障,酬金也不發,使得大量僱傭兵離開,否則前線俄軍會更艱難。
也因為僱傭兵在俄烏衝突中的優異表現,使得俄軍後期放棄了近戰原則,改為炮火覆蓋和重磅航空炸彈空襲。這一方式使得僱傭兵傷亡率猛增,在既無收入也無供應的情況下,大量專業僱傭兵離開烏克蘭,現在去的都是一些志願者或身披烏軍外衣的北約軍隊,質量大不如前。但此次這些人能夠現身莫斯科音樂廳,的確給俄羅斯敲響了警鐘。連自己首都都能被輕易滲透,兇手甚至能從容制定戰鬥計劃,可見俄羅斯並未因為衝突爆發而集中精神,難怪會在烏克蘭戰場上打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