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來自於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高官不斷示意願意與中國展開對話,甚至有人公開表達了訪華的願望。然而,這種熱情與中方的冷淡反應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今年2月初,美方故意炒作所謂的"氣球事件",導致美國務卿布林肯推遲了原計劃於2月初開始的中國之行。此後,中美高層的溝通陷入停滯。最近,包括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內的多名美國官員公開尋求與中方對話,然而中方一直沒有積極回應。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沒有表現出真誠的對話意願。
據報道,三月中旬,沙利文曾表示,他本人和美國政府都期望中美領導人在未來幾周進行通話。然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時表示,不能為了對話而對話,強調美國應該展示誠意,採取實際行動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儘管汪文斌提出這一觀點,一些美國官員仍然只是口頭上示意願意對話,但沒有採取實際行動改善中美關係。這種美國的"裝樣子"讓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感到不滿。崔天凱最近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如果美國沒有誠意和平等的態度,對話就沒有多大意義。
崔天凱的話道出了中方冷漠回應美方對話請求的核心原因,即美國沒有表現出真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長期得不到中方積極回應的美國官員在崔天凱發聲後改變了口風,這反映出他們也認識到了問題所在。
綜合國內外媒體報道,美國務卿布林肯最近在七國集團外長會上表示,中國必須表現出繼續與美國接觸的意願,並稱期待美中兩國關係取得進展。然而,這番話語顯露出美國的霸道姿態。此外,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也表達了訪華和對話的意願,但在演講中無端批評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稱中俄夥伴關係表明中方對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方案不夠認真。耶倫還將中美在經濟領域的競爭與美國國家安全利益聯繫在一起,宣稱美國為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願意在經濟方面付出代價,並表示美國不會在國家安全方面向中國妥協。這些發言無疑印證了美國沒有真誠對話意願的觀點。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並非完全不願與中國對話,因為雙方的對話有助於美國的利益。然而,美國固守僵化的冷戰思維,害怕在某一方面輸給中國,因此不願採取任何有利於中美關係的行動。在他們看來,有利於中美關係的發展等同於有利於中國。這也讓人不禁想起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提出的一個建議,即需要更具靈活性。
據了解,在中美關係陷入困境後,基辛格多次發表意見,稱美國不能與中國進行"無休止的對抗",並強調處理地緣政治問題需要"尼克松式的靈活性"。他還指出,華盛頓和北京已經是能力相當的對手,不應指望中國接受西方的觀點。
總的來說,中美之間的對話問題遠不只是簡單的政治姿態,而是牽涉到雙方的誠意和靈活性。只有雙方都表現出真誠和靈活性,中美關係才能夠取得進展。希望未來雙方能夠摒棄冷戰思維,為促進全球穩定與繁榮共同努力。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