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日本外相林芳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證實,日本與北約商討開設辦事處,您有什麼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北約的亞太化與亞太的北約化相互強化,亞太的地緣政治局勢更加複雜,陣營化的態勢更加明顯。從北約的角度來看,在東京開設辦事處,意味着北約對亞太事務的介入更深,而且更加制度化,突破北約的地理範圍,北約在亞太常態性存在的話,那北約還是北約嗎?北約在前幾年還面臨著生存合法性的問題,特朗普說北約過時了,馬克龍說北約腦死亡了,而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北約不僅被激活了,而且擴大了,芬蘭已經加入北約,只待最後確認的瑞典,也隨時會加入。
對北約的質疑因俄烏衝突而減少了,尤其是中東歐國家將自身安全寄託於北約,這同時意味着北約進一步強化了其地理屬性,是北大西洋地區的多邊軍事同盟,換句話說,北約的核心功能還是跨大西洋的安全共同體。北約一步跨到東北亞地區,要做什麼呢?俄烏衝突的影響的確溢出了東歐範圍,尤其是俄羅斯作為一個跨歐亞大陸的領土大國,除非北約以遏制俄羅斯為理由,否則找不到將其功能溢出北約既有地理邊界的理由。
推動北約亞太化的動力來自美國的「印太戰略」,美國試圖將北約引入到亞太地區,藉助北約這一全球最大軍事同盟體系來圍堵中國,問題就在於北約成員國並不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北約的歐洲成員國面臨著現實的安全挑戰,要這些國家幫助美國圍堵中國,很難說得通,因此一些歐盟國家,包括法國多次重申了北約的地理範圍。
在過去一兩年中,日本、韓國加強了與北約的合作,包括設立常駐北約代表,日本與北約商討開設東京辦事處則是進一步強化與北約的合作。日本的一個理由是,在東歐發生的事情也會影響到亞太,尤其是日本與俄羅斯之間還有領土糾紛。
俄烏衝突之後,日本的外交戰略的一個目標大概是以俄烏衝突作為契機,一舉改變日本的戰敗國地位。日本加強與北約的合作,或者說將北約引入亞太,其套路與一百多年前英日同盟相似。以俄烏衝突作為由頭,引入北約,日本將扮演北約亞太化的前鋒,至於日本會藉助北約實現何種目標,那北約似乎難以掌控。與此同時,日本還是亞太北約化的推手,包括美日澳印四方機制、日韓和解之後的美日韓三邊合作等等。
對於北約的歐洲成員國來說,一個過度擴張的北約將從防禦性同盟變成進攻性的軍事集團。而對於亞太地區來說,北約的亞太化和亞太北約化必然會造成亞太地區的再冷戰,甚至比冷戰時期更糟糕的地緣政治格局,逆轉過去幾十年來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繁榮的潮流。
直新聞:最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一開始的標題是岸田讓和平主義的日本成為軍事大國,但遭日方介入而進行了修改,您對此有什麼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岸田首相在4月末訪問非洲前,接受了《時代》的採訪,岸田本人也上了雜誌封面,而《時代》最初的標題其實揭示了岸田文雄的野心,就是改變日本在二戰後的戰敗國的地位,但是在日本外務省的介入之下,《時代》修改了標題,但我個人認為,《時代》最初的標題還是一針見血的,更重要的是觸及到了日美關係的本質,日本的和平主義路線以及「和平憲法」是美國給日本的,這也是因為日本戰敗後美國對日本的佔領。
日本成為所謂「正常國家」的核心就是修改「和平憲法」,擴張軍備,成為軍事大國,日美關係也將隨之調整,日本還要不要讓幾萬美軍駐紮在日本境內的基地呢?正基於此,日本外務省才向《時代》提出異議,理由是文題不符,至於交涉的過程和細節並沒有披露出來,但我不認為,《時代》最初的標題只是因為所謂沒有反映出內容而遭到日本外務省的異議。
岸田是日本首相中為數不多從外相轉首相的,尤其是在俄烏衝突之後,岸田明顯加速了日本的戰略轉型。一是不斷渲染亞太地區的安全威脅,將烏克蘭危機渲染成全球性危機的前兆,製造「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的話題,以此為日本的擴充軍備提供理由,岸田政府將軍費開支提高了一倍,達到GDP的2%,這也是北約的標準;二是加強與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的軍事合作,扮演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戰略支柱;三是與北約日漸緊密的合作,與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的聯合軍演以及合作開發戰鬥機,日本將成為歐盟亞太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四是日韓和解,以及美日韓三邊合作不斷深化。凡此種種,日本事實上放棄了和平主義路線,走上了軍事大國的道路,《時代》對岸田的大戰略的觀察還是非常精準的。
除此之外,日本藉助七國集團峰會東道國的身份,極力推動七國集團重心向亞太轉移,一個是峰會邀請韓國、越南等國領導人與會;另一個是亞太議題加入到七國集團峰會中;更為引人關注的是,七國集團越來越強的地緣政治屬性,本來是一個討論財經金融議題的組織,現在將地緣政治議題作為首要內容,日本尤其將台海問題納入其中,在某種程度上,日本是在綁架七國集團。
當然,回到原點來看,岸田的大戰略能不能成功,關鍵還是日美關係,《時代》無疑戳中了日本的痛點。而如果拜登因國內債務上限問題而缺席七國集團峰會,那將是岸田的重大挫敗,也揭示了日本實施大戰略的限度。
作者丨孫興傑,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