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普陀區以「未愛小屋」為抓手推出服務舉措,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範例。日前,「拂曉之光 未愛小屋」線下志願服務活動再次啟動,為這個春天增添了另一番色彩。

家校社協同,護航「未愛小屋」
「未愛小屋」是嵌入各街鎮未保站內的未成年人心理關愛與家庭教育服務場所,為包括困境兒童在內的未成年人及家庭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導、家庭教育指導、生命教育等服務。
提到「未愛小屋」,樂揚公益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作為家校社協作中的重要一環,這一社會組織傾情投入「未愛小屋」項目,並一直探索在政府統籌指導下發揮自身所長,行之有效地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協調一致,形成交疊影響,以專業方式促進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2022年,普陀區民政局聯合區教育局、區衛健委、團區委和區婦聯共同簽署《普陀區「未愛小屋」心理關愛服務戰略合作備忘錄》,明確提出各部門、組織和單位應以街鎮未保工作站為樞紐,形成未成年人心理關愛服務的雙向聯動機制,從統籌服務鏈接、專業社工培育、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兒童心理健康指導、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等方面通力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方案共商、協同服務」工作機制,這也標誌着家校社協同以「未愛小屋」為抓手得以落實。

作為關愛幫助未成年人的專業力量,華東師大附小的骨幹教師成立「拂曉之光」志願服務團隊,為「未愛小屋」提供志願服務課程。2022年,「拂曉之光」為「未愛小屋」孩子們送出20餘節直播課,並錄製了40餘節多學科綜合素養課程。如今,志願服務團隊不僅擴展至全體教師,許多愛心家長和學生們也響應倡議加入志願者行列,關愛從未間斷。

攜手多方資源,點燃美好期盼
3月初,今年首批「拂曉之光 未愛小屋」線下志願服務活動啟動,來自華東師大附小的教師志願者攜手家長、同學共同前往未愛小屋,以一系列體驗活動為孩子們送去溫暖。
「小小藝術家」活動在甘泉社區的未愛小屋展開,志願者手把手教孩子們小紅花的製作步驟和色彩搭配。當一朵朵紅花綻放時,孩子們的臉龐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孩子們自豪地表示,「今天我也是藝術家啦!」

曹楊社區的未愛小屋舉辦了DIY創作活動,志願者鼓勵孩子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利用手中的工具,繪製出一個個飽含童真的環保袋,描繪心中的「美好家園」。現場還通過環保「小課堂」,讓孩子們了解塑料袋對環境的傷害,激發愛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雖然短暫,但志願者們都在用育人的愛心守護孩子們的心靈。教師汪琳感嘆,「我希望能盡微薄之力,讓逆境中的孩子們增強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的情感,點燃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志願者周方超也談道,「希望能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讓他們享受各方的關愛。」小小志願者唐依依和她的媽媽也在活動中收穫頗多,正如唐依依媽媽所說,「志願活動既能提高小朋友主人翁意識,又能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真正體現了家校社聯動的力量,真希望這個活動能繼續辦下去。」
一路走來,樂揚公益持續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的關愛,理事長白莉表示,「未來,樂揚公益還將發揮自身優勢,聯動多方資源與力量,共同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和模式,為未成年人的正向發展點亮前程。」(記者 姚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