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領導人會晤時,俄羅斯又忍不住出言嘲諷了。
據外媒報道稱,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華盛頓時,與美國總統拜登討論俄烏衝突中對俄軍使用核武器的「擔憂」。
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直接在網絡上回懟:「日本政府首腦沉浸在恥辱的、忠誠的狂喜中,針對俄羅斯說三道四,背叛數以十萬計日本人在廣島和長崎的核災難中被燒死的記憶。」
「這種恥辱,只有岸田文雄在回國後的內閣會議上通過切腹才能洗清。」
梅德韋傑夫的言論在俄羅斯國內較為激進,這次更是直言不諱,就差指着岸田文雄的鼻子開罵。
這不單單是美日領導人的言論冒犯到俄羅斯,更是自岸田文雄上任以來,俄日關係跌落谷底,對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戰略利益造成重大威脅。
在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的問題上,俄日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而岸田文雄本人在就任首相之前,曾專門負責這一重大外交問題。
日本數十年都有厲兵秣馬的心思,從安倍晉三到菅義偉,再到如今的岸田文雄,紛紛將「修憲」一事列為任期內的重大政治目標。
日本想要擺脫戰敗國的身份,更要在美國面前「表忠心」,甚至是立下「投名狀」。
所以「修憲」與「親美」,在日本是分不開的話題。
岸田文雄此次訪問華盛頓,明確表示將會通過G7集團和亞太經合組織等機制,促進兩國在經濟、氣候變化等多領域的全球合作。
美日聯合聲明也強調了在地區安全和經濟兩大領域加強合作的立場,顯然是一門心思的引狼入室。
從北約的動態看,接納日本的心思也越發明顯。
最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就是英日兩國簽署的《互惠准入協定》,允許兩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交流以及部署相應的軍事力量。
第一點,英日兩國在地理位置上出奇相似,都是以島國企圖制衡控制整個大陸。即便是出於歷史因素考慮,二者也有不少心得能交流。
第二點,英國能不遠萬里來到亞太充當「小丑」的角色。
在亞太地區,有許多「臟事」美日都不方便插手,可能會直接將事態升級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英國樂於做些挑釁的事情,有利於彰顯日不落帝國的餘威,也可以攪動亞太這攤渾水。
第三點,提升北約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威懾力。
北約東擴至烏克蘭,終於激起普京最後的反抗手段,以戰爭方式確保俄羅斯西部地區的安全。
俄羅斯顯然正中北約下懷,深陷俄烏衝突戰爭泥潭,無力開闢所謂第二戰場。
總而言之,岸田文雄此次高調訪美,意圖無非是彰顯美日關係的堅不可摧。
美國以各類手段不斷控制日本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其各類世家、財閥歲具有鮮明的本土化特徵,但在重大決策中往往不能表現出獨立的主張。
過去十幾年間,日本也曾有過「反抗」的心思,比如半導體、貨幣體系、自貿區等一系列的籌謀。可最終都無疾而終,不是負責人意外身死,就是被責令整改。
原本在日本黨派中還存在政斗,可安倍晉三這位重量級的元老人物遇刺身亡後,反而加速推進岸田文雄在自民黨中的地位,加速「修憲」進程。
未來亞太地區的局勢必不會平靜,如果俄烏衝突在2023年達成停火協議,那亞太局勢將更風起雲湧。
因為美國從不太會直接下場與大國博弈,而是要扶植代理人或以傀儡國家當作跳板。
今日之烏克蘭,未必不是明日之日本。
是否要充當美國干涉亞太地區形勢的爪牙,完全取決於日本當局的所思所為。
至今,日本當局從未認真反思過二戰期間對受害國家人民所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也一直在迴避國際社會的指責與聲討,更粉飾其發動戰爭的醜惡面目,企圖篡改歷史。
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只會讓地區形勢更加灰暗,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
原本韓國也同受害國家一道譴責日本,但受現行政治的影響,近段時間對此避而不談,甚至有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見美國在背後所籌備的工作是多方位的,而日本在受利的同時,也淪為美國政客操弄的政治工具。
亞太形勢逐漸明朗,也間接的嗅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且看局勢如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