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消息,德國總理朔爾茨的訪華計劃,受到了德國企業界的高度歡迎。德國工商總會(DIHK)主席萬斯勒本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代表德國商界強調了對華合作的重要性。
萬斯勒本表示,沒有中國就沒有世界,德國、歐洲乃至世界在很多方面依賴中國,以解決一系列迫切的問題,沒有中國,永遠都無法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這意味着德國不能同中國脫鉤,必須要與中國打交道,所以德國商界很高興能夠看到朔爾茨承受住壓力,做出訪華的決定。
主持人在採訪的時候,進行了一個挖坑式的提問: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是否應該基於地緣政治戰略減少商業驅動。萬斯勒本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強調,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之一,最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商之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創新市場之一,這意味着絕對不能忽視中國。
接着,萬斯勒本提到了德國的經濟。他表示是俄烏衝突正在損害德國的競爭力,必須要清楚一點,不與中國脫鉤,不會導致德國失去繁榮,如果沒有中國,德國經濟會更困難,會變得更貧窮。
萬斯勒本這麼說並不誇張,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如果跟中國脫鉤了,德國經濟將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尤其是在全球能源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德國經濟大概率會陷入衰退,如果選擇跟中國脫鉤,那就不是衰退了,很可能是崩盤。
不管是站在德國商界的角度,還是站在德國政界的角度,對華脫鉤都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德國的影響力主要就體現在經濟方面,這奠定了德國在歐盟當中的地位,如果德國的經濟不行了,德國的影響力也將隨之消失,因為德國除了經濟之外,沒有其他能夠拿得出手的東西。
因此,德國政界和商界理應齊心協力。德國當局要更好地為德國企業服務,維護並發展積極的對華關係,讓企業能夠更從容、更便捷地跟中國加深合作。
在默克爾時期,德國官方一直都是這麼做的,積極促進德企跟中國的合作,幫助德企在中國市場發展。默克爾本人更是幾乎每年都會訪問中國,極大地推動了中德關係的發展。
德國收穫的利益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擴大跟中國合作的過程中,德國經濟始終保持着高速發展,為德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繁榮。
而在朔爾茨政府上台之後,中德關係出現了一些波折。但可笑的是,這種波折並不是因為中德出現了什麼衝突,而是因為意識形態。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以及德國外長,都來自德國綠黨,綠黨跟德國企業界的關係很糟糕,同時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總是喊着脫鉤。這既能夠展示其對華強硬的立場,又能打壓德國企業界,可謂一舉兩得。
而朔爾茨由於初出茅廬,對聯合政府的掌控力並沒有很強,所以就受到了來自內部的掣肘。僅從朔爾茨本人來說,他在當漢堡市市長的時候,就積極發展對華關係,一直推動對華合作,並不是那種對華強硬的政客。
現在朔爾茨是德國的總理,雖然總是有閣員唱反調,但終歸手裡掌握着最高的權力。
因此,未來中德關係或多或少可能還會有一些波折,但隨着朔爾茨逐漸掌控局面,中德關係的大方向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依然會繼續擴大合作。歸根結底,中德合作符合中德雙方的利益,符合中德兩國人民的利益,這一堅實的合作基礎,不是意識形態能夠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