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上個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宣布訪華的新聞給商界打了一劑強心針,多個商業協會、機構和民間組織的代表紛紛發聲,德媒稱這些聲音幾乎是「清一色的支持」。從綠黨上台執政後就不斷叫囂和中國實現經濟脫鉤,以及擺脫中方的供應鏈等口號;尤其是上半年在華「風向標企業」大眾公司遭到德國政府拒絕投保後,很多德企開始擔憂甚至準備撤出中國市場避免損失;當時朔爾茨政府的態度還是非常模糊,這更加深了他們的恐慌。
消息稱,在德國國內發生數萬人示威行動後,政府採取了非常果斷的決策:其批准高達2000億歐元的能源補貼資金,安撫生產企業和居民,後續局勢逐漸穩定;此時朔爾茨又突然表態稱,他們不打算和中國實現能源脫鉤,這不符合德國的利益。該表態引發很多企業和民眾的支持。在這種輿論重壓下,一向反華的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在本月初表示,德國政府雖然正在改變對華政策,但還不能在全球化的世界與中國脫鉤。
上月底,德國業內的代表人物、工商總會主席萬斯勒本出面表態,並對中德關係改善給出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德國、歐洲乃至世界在很多方面都依賴中國,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沒有中國就沒有世界」。提到中德關係時,萬斯勒本用了三個「重要」來形容:中國是德國企業界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之一、最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商之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創新市場之一;他稱朔爾茨訪華這件事對雙方都至關重要,當下德方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離開中國後,德國將變得更加貧窮,經濟也會更加困難。
有分析認為,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和外長貝爾伯克在上個月還在阻攔中國企業收購漢堡港口事件,他們的敵意仍然沒有消失。但綠黨這些人最大的阻礙不是來自總統府,而是來自德國經濟支柱的出口商業。從談論脫鉤的第一天開始,德國商界就不斷向政界施壓;按照選舉的規則每個選區基本上都是由這些提供工作崗位的企業控制選票,他們的意見非常重要。所以通俗意義上來說,正是有了商界代表和企業的支持,朔爾茨才有底氣和綠黨對抗,並做出訪華決定。
值得一提的還有,綠黨仍然沒有放棄在中德關係上做文章的想法。1日當天訪問烏茲別克斯坦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還稱,德方不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和中國脫鉤,但他們現在正在制定「新的對華政策」,預計即將出台。至於這項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仍未可知,有來自德國網民的評論表示:「綠黨這些人打算向大西洋對岸的國家傾斜,但那個國家能給我們什麼?高價的能源、利用通脹挖掘走我們的企業、通過駐軍控制我們的主權,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他們以及能給德國帶來利益的中國,選擇幾乎是沒有懸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