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大橋發生爆炸,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一方面,俄羅斯為了保護克里米亞大橋,在附近部署了相當於一個防空師的兵力,理論上講,在俄軍24小時高度監控的狀態下,甭管是烏克蘭還是西方國家,幾乎不太可能襲擊這座大橋。此外,俄方有言在先,不管誰襲擊了大橋,莫斯科都會展開強力報復。
不過,考慮到烏四地的「入俄」極大刺激基輔,從現實的角度去看,烏克蘭以這樣的方式作為回應,倒也是情理之中。
儘管種種跡象表明,此次襲擊大概率是由烏克蘭發起,但截至目前,烏克蘭官方似乎並沒有要公開對此事負責的想法。因此,這件事後續將會發酵到何種程度,關鍵就在於俄羅斯方面的調查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一邊調查,一邊也火速對大橋進行了修復。據報道,不到一天,俄方便公布大橋恢復通車,報道顯示,所有班表上的列車都將被放行。
此外,普京簽署了旨在加強克里米亞地區電力、天然氣傳輸安保的總統令。從這個角度去看,吃一塹長一智,毫無疑問,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類似的襲擊再次出現。
至於「幕後黑手」具體是如何策划了這場襲擊,以及俄羅斯將如何展開報復,咱們目前尚不清楚。但分析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烏態勢正在朝對俄羅斯不利的方向發展,因為經此一役,俄軍弱點已完全暴露無遺,那就是他們的出行和後勤壓根離不開鐵路。
在哈爾科夫,烏軍攻下巴拉克利亞後,俄軍撤了,在頓涅茨克,烏軍攻下紅利曼後,俄軍撤了。這是否就意味着,一旦克里米亞大橋完全癱瘓,或者面臨更多的風險,在烏克蘭南部地區作戰的俄軍又會來一次戰略後撤。畢竟,相比於巴拉克利亞和紅利曼,克里米亞大橋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更高,因為它是俄軍在烏克蘭南部作戰最重要的後勤保障。
所以,普京接下來將面臨的難題至少有兩個,其一是如何確保克里米亞大橋的安全,其二就是如何展開報復,從而維護俄羅斯政府的公信力。
正如上文所說,在此之前,俄羅斯為了保護克里米亞大橋,已經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即便如此,數月以來,克里米亞大橋仍然遭到多次襲擊,唯一的區別可能就在於,8日發生的爆炸對其造成的影響最大,這才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基於這樣的背景,俄羅斯光是加強在克里米亞周邊的軍事部署恐怕還不夠。畢竟,如果是俄羅斯本土的敵特策划了這些襲擊,或者買通了某些關鍵人員,就算有再多的軍隊駐守也沒用。所以,相比於加強部署,對於普京而言,也許內部的肅清才是重中之重。
不可否認,在普京簽署烏四地的「入俄」協議之前,他就強調,俄羅斯不排除會拿出核武捍衛主權完整,但問題是,從現實的角度去看,光是出於輿論壓力,普京就不敢輕易按下核按鈕。至於對烏克蘭基礎設施的打擊,從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就一直在這樣做,但似乎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總的來說,克里米亞大橋的爆炸極有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倘若俄羅斯無法有效應對,也許俄烏態勢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隨着俄羅斯進一步被逼到絕路,核戰風險也在跟着遞增,對於國際社會而言,這倒不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