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東部四個地區公投已經結束,不出意外全通過了「入俄」的決定,而且支持率還很高。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主席馬特維延科表示,可能會在10月4日通過決議,接收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加入俄聯邦。
但此舉在國際上,卻引起了一片反對聲,美國、德國這些本就支持烏克蘭的西方國家就不說了,連一直與俄羅斯關係比較好的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也站了出來,公開反對烏東公投入俄。
雖然說這兩個國家的國情比較特殊,塞爾維亞是因為科索沃的問題。當年科索沃就是在西方的支持下,通過公投從塞爾維亞「分裂」出去的,如果塞爾維亞承認了烏東公投入俄,那也就意味着自己在科索沃問題上陷入被動了。
而哈薩克斯坦,則是因為其國內也有俄羅斯民族聚集區,一旦承認烏東四地公投,那麼很可能為以後埋下禍端,因此也只能站出來公開反對。
但毋庸置疑的是,跟此前俄羅斯以特別軍事行動的名義,向烏克蘭發起戰爭時相比,這次烏東四個地區的公投入俄,促使俄羅斯在國際上遭受了更大的輿論反噬。
道理並不複雜,因為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原因是北約堅持東擴,烏克蘭又打算同意讓北約在烏克蘭部署導彈,這對俄羅斯戰略安全產生了直接威脅,因此俄羅斯打烏克蘭,頂多只能算「防衛過當」,除了美西方國家之外,大多數中小國家還是能夠理解的。
但俄羅斯支持烏東地區公投入俄,對於中小國家來說,就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了,因為如果支持了這次公投,那麼任何一個中小國家的完整性,就得不到保證。哈薩克斯坦總統對此有精確的論述,如果嚴格地按照所謂「民族自決」的辦法來施行,那麼世界上會多出幾百個國家,只會讓局勢更亂。
因此,小國反對烏東公投入俄,這無關道義,只跟每個國家的自身利益有關。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普京支持烏東地區公投入俄這招棋走錯了呢?當然不是,因為站在俄羅斯的角度,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如果不這麼做,很可能就要輸掉戰爭了,那對於俄羅斯來說,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此前烏克蘭集結大軍在哈爾科夫州反攻,俄羅斯軍隊失利,一方面是因為戰略上出現了判斷錯誤:俄羅斯一直認為烏克蘭的反攻,會在南部地區,結果被「聲東擊西」了。
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俄羅斯本身的軍力不足了。烏克蘭全國動員,一個4000多萬人口的國家,至少可以動員幾百萬人的軍隊,再加上美西方給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俄羅斯就算能一直贏,也會陷入一戰時德國打英法的困境,戰術層面總是贏,可戰略層面因為戰線太長,兵力不足,最終被人家反推。
這種背景下,普京要穩住俄羅斯的基本盤,就只能向戰場增兵,可問題是增兵是要錢的,眼下俄烏戰爭打成這樣,明顯將變成長期消耗戰,俄羅斯不可能跟西方比經濟消耗,最終要保護已經吃到嘴的利益,就只能利用地大物博,人口更多的優勢,以最低的成本,跟北約耗下去。
至少也要表現出這一態度,才能讓北約知難而退。這個時候,派義務兵上戰場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按照俄羅斯憲法,改革後的義務兵,只有保家衛國的責任,沒有出國作戰的義務。
換而言之,要充分利用俄羅斯龐大的義務兵隊伍,就只能把烏東戰場,變成俄羅斯領土,所以推動烏東地區公投,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普京肯定知道這麼做了以後,很容易讓俄羅斯在輿論上受到美西方的攻擊,但如果不這麼做,接受戰爭失敗的結果,那麼俄羅斯自普京上台以後,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那一口「大國之氣」,就煙消雲散了。
到了那時,不用美國和北約動手,俄羅斯內部的各種民族矛盾,都有可能讓俄羅斯解體。一方面是喪失國際地位,自己內部生亂;一方面是支持烏東公投入俄,在輿論上承受壓力。兩者相比,顯然是後者對於俄羅斯來說,傷害更小一點。
所以說,現在判定普京推動烏東公投是一招錯棋,還有點為時過早。這股輿論聲勢看上去很嚇人,但對俄羅斯能造成的實際效果,其實不會太大。
否則當年美國和北約支持科索沃公投獨立,早就被國際社會反對的輿論反噬了,可結果是現在美國和歐盟都還好好的,甚至時不時還利用科索沃威脅一下塞爾維亞。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這句話實在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