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引發全球關注。雖然說日本有刺殺首相的「傳統」,但自冷戰結束後,以這麼激烈的方式,針對一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前領導人,的確可以說開創了「歷史」。
但對於當政的岸田政府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日本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一味靠刺激的安倍經濟學逐漸失效,接任的岸田內閣想要在內政上做出成績,得到國民的認可,可以說千難萬難。
這個時候,藉著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的機會,搞一場「弔唁外交」,可以充分顯示日本作為主要經濟體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有利於激發國民的民族自豪感,當然也可以為日本政府在外交上打開局面,取得一些「政績」,得到民眾的支持。
想像是挺美好的,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場精心設計的國葬,從一開始就像是受了「詛咒」一般,問題不斷。到現在,雖然岸田政府硬着頭皮,依舊把國葬辦下來了,可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幾乎都沒有實現,反而因此徹底暴露了日本社會的三大隱患,把政府置於民意的火山口上了。
首先是日本國內對安倍經濟學的不滿,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說,是日本民眾對過去近10年間,安倍「政績」的不認可。
作為日本政壇的核心政客,不管是現在的岸田內閣,還是自民黨的其他政治人物,都算是安倍的「後輩」,他們眼中的安倍,是一個二戰以後,日本政壇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獨有執政理念的「巨人」。
從一個政客的角度來講,安倍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包括現任首相岸田在內的其他右翼政客,把安倍當作自己的偶像和學習的榜樣,覺得他非常了不起,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們想錯了一點,那就是安倍雖然政治手腕很厲害,絕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但這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能得到人民認可的國家領導人。在他執政的近10年間,日本經濟維持着表面的繁榮,可社會內部的分裂,貧富差距的極化,都更加嚴重了。
對於佔到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安倍雖然執政時間長,可並沒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反而促使底層日子更不好過了。
這種背景下,日本高層執意為安倍舉行國葬,最終導致國內大批民眾站出來公開反對,指責安倍不應該受到如此隆重規格的國葬。
岸田政府的本意是,藉助這次國葬凝聚民心,結果反而因此戳破了日本政客和底層百姓脫節的事實,將日本國內政治弊端徹底的展現在世界面前。
其次,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安倍晉三遇刺,的確算是今年的一個大事。可好巧不巧的,英國女王也在此期間過世了。論在國際政壇的實際影響力,英國女王雖然地位崇高,但實際上還沒有安倍能量大。
可從輿論影響力層面來看,安倍遇刺,遠不如英國女王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深。再加上英美之間的關係,使得日本政府精心策劃的「弔唁外交」,幾乎成了一個笑話。
原本看上去還有點影響力的美國副總統出席日本國葬,在拜登親自弔唁英國女王的對比之下,也成了等而下之的應付了事。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了英國女王的葬禮,日本這場「國葬」,不但沒能達成日本政府「弔唁外交」的目的,反而讓世界各國看清楚了日本在全球政治格局中尷尬的地位。
表面上看,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也是美國在亞洲地區最重要的盟友。可實際上,誰是美國的「自己人」,誰是「外人」,一目了然。
日本所謂的國際地位,一大半是靠巴結美國得來的,美國表現得這麼敷衍,那麼日本所謂的國際地位,自然就成了空中樓閣。
眼下世界趨於動蕩,全世界都看出了日本在國際上狐假虎威的真相,對於日本政府接下來進行外交活動,顯然是不利的。
最後,從執政的自民黨本身的角度來看,由安倍晉三遇刺,以及他們為安倍舉行國葬帶來的種種問題,諸如自民黨跟邪教的關係,執政黨高層在國家經濟如此惡劣的背景下,依然花費巨資為一個有爭議的前領導人舉行國葬的行為。
凡此種種,都直接考驗岸田內閣在日本執政的合法性。道理很簡單,一個既不能代表民意,又無法為日本帶來利益的執政黨,有什麼資格長期執政呢?
綜上所述,這次岸田政府為安倍舉行國葬,可謂是吃力不討好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