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3日,烏克蘭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這四個地區開始舉行「入俄公投」,並將於9月27日結束。對此,美歐指責俄羅斯主導的這一公投踐踏了烏克蘭主權和國際法。但俄羅斯認為,他們只不過是複製了西方倡導的「科索沃模式」,烏克蘭的民眾也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
烏克蘭媒體分析稱,俄羅斯試圖通過「公投」,複製「克里米亞模式」,並且會就地徵召當地的民眾入伍,以解決俄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俄羅斯也可以辯稱烏克蘭部隊對當地的反攻就是對俄羅斯本土的攻擊。為此,澤連斯基呼籲那些生活在俄軍控制的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四個地區的的民眾「想盡一切辦法」逃避俄羅斯的動員令,並努力逃往烏克蘭部隊控制區。澤連斯基還表示,如果無法逃離,並且最終被迫加入俄軍,那麼他們也可以從敵人內部協助烏軍的反攻。
實際上,烏克蘭陷入山河破碎的禍根早就已經埋下了。2014年,力圖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保持平衡的亞努科維奇政府被暴力推翻後,烏克蘭就一頭扎入西方的懷抱。對此,普京採取了一系列看似強硬,但實則有節制的政策。當年,普京接納了親俄人口占多數的克里米亞半島,並以全民公投的方式加入了俄羅斯,普京還在道義上支持烏克蘭東部的親俄民兵。可以說,普京接納克里米亞入俄的目的就是向烏克蘭和西方發出了警告,警告北約東擴要適可而止,結果西方卻步步緊逼,甚至將進攻性武器部署到了烏克蘭,這無疑刺痛了普京的敏感神經。
八年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宣布「獨立」,但普京始終沒有給予正式的外交承認,即便烏克蘭持續打擊烏東親俄民兵,俄軍也沒有直接參戰,直到今年2月,烏軍不僅攻擊烏東地區,而且還揚言要奪回克里米亞,普京再也忍不住了,他不僅直接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獨立」地位,而且還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率領西方國家在國際輿論上將澤連斯基總統塑造成為「反侵略」的英雄,大加褒揚,並針對俄羅斯發動一輪又一輪的制裁,在技術,情報,武器裝備等方面大力支持烏克蘭,並控制着俄烏衝突的進程。
美國學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要阻止這場衝突,只需動動嘴皮質,表示北約不接受烏克蘭加入,一切就OK了,但美國不想這麼做。早在衝突爆發之初,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積極從中協調,希望俄烏雙方停止衝突。但美國不僅沒有設法調停衝突,反而不斷拱火,加碼對烏援助,加大對俄制裁。本來俄烏曾進行五輪談判,雙方甚至接近達成通過政治方式解決問題的協議,結果美國卻跳出來攪局,澤連斯基政府隨即將談判成果全盤推翻。由於烏克蘭拒絕通過政治途徑解決問題,並在西方的軍援下持續發動攻擊,俄烏雙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和裝備損失。
對於普京來說,接納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入俄公投」,一方面是為了彌補戰損,另一方面就是試圖建立一個與北約國家的「戰略緩衝區」。不過,採取投票方式「收回」俄羅斯帝國曾經統治過的地區,普京並不是首創者。1940年7月,曾在一戰之後贏得獨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就曾於同一天舉行公投申請加入蘇聯,同年8月蘇聯決定吸收三國加入成為加盟共和國,直到蘇聯解體。1999年,北約繞開聯合國安理會,悍然對南聯盟進行轟炸,同時西方國家還打着「人權大於主權」的旗號,鼓動科索沃通過「公投」從南聯盟分離出去,而繼承了南聯盟衣缽的塞爾維亞,始終拒絕承認科索沃的「獨立」。武契奇總統就一直追問,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的主權、領土完整有什麼區別?但時至今日,北約也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不過,針對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入俄公投」,美國總統拜登卻揚言要進行報復,並讓俄羅斯付出慘痛代價。而對於普京來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並且已經準備與西方攤牌。此前,普京下達了戰爭動員令,徵召30萬後備役人員加入現役,並暗示如果烏軍和新納粹分子對「入俄」後以上四個地區發動攻擊,不排除使用核力量的可能性。輿論普遍認為,俄羅斯絕不會輕易將勝利果實拱手讓人,這場局部衝突正在朝着「持久戰」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