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素食動物嗎?

據專家分析,在科學分類中,

大熊貓屬於食肉動物目,哺乳動物綱。

大熊貓之所以能夠成功轉型,從肉食動物變成吃素食的動物,關鍵在於它體內的纖毛蟲。纖毛蟲是食草動物所特有的,一般在食草動物消化道內才有,它的生物總量占整個消化道微生物總量的50%左右,在植物性食物的消化與利用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但是大熊貓之所以繁殖能力,運動能力差也在於吃竹子的緣故,科學研究發現熊貓每日吃下的竹子只有極小比例最後能被消化,所以您看到大熊貓總是每天在不停的吃,不停的拉。

大熊貓雖偏愛竹筍,但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偶爾也採食其它植物,如無芒小麥、玉米、木賊、青茅、多孔蕈(xùn)、野當歸羌活、幼杉樹皮等數十種植物。甚至一反常態,撿食動物屍體,或捕捉較小的動物為食,而且

大熊貓愛吃肉,尤其愛吃羊肉。

大熊貓是以素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不過,在整個熊科下有8種現存的動物,只有大熊貓一個素食幾乎成了主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現存的熊科下,一共有3個亞科5個屬8種不同的動物,這三個亞科分別為熊亞科、大熊貓亞科以及眼鏡熊亞科。

其中大熊貓亞科和眼鏡熊亞科下均只有一屬一種:大熊貓和眼鏡熊,根據科學家們對眼鏡熊和大熊貓的基因對比發現,這兩種動物是現存親緣關係最為接近的兩個物種。剩下的熊亞科是熊科下屬種最多的一個亞科,包括了熊屬、懶熊屬、馬來熊屬,在這三個數下懶熊屬和馬來熊屬下也只有一個物種:懶熊以及馬來熊,熊屬下有4個物種:棕熊、美洲黑熊、亞洲黑熊以及北極熊。這8種動物共同構成了現在的熊科。

在這8種熊中,以北極熊體型最大,肉食佔比最高,其肉食佔比達到了98.5%,剩下的1.5%並不是草,而是隨着海浪被衝上岸的海草,這是北極熊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

之後是棕熊,棕熊是熊科動物下擁有亞種最多的物種,它有多達20個亞種,其中最大的亞種科迪亞克棕熊的體型與北極熊不相上下。雖然棕熊的亞種分佈和體型差異較大,但是它們的食性基本相似,都是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其中植物性食物佔比超過了60%,剩下的40%為肉食,構成以魚、昆蟲、嚙齒類動物以及有蹄類動物為主。

除了北極熊和棕熊的肉食佔比還能過50%外,其他的熊就差得遠了,亞洲和美洲黑熊的植物性食物佔比高達95%,肉食佔比只有5%左右,眼鏡熊雖然是美洲最大的食肉動物,但是其植物性食物佔比在93-95%之間,肉食僅佔3-5%,值得一提的是眼鏡熊偏愛鳳梨科植物的果實,佔比達到了50%以上。馬來熊是現存最小的熊科動物,它的食譜中肉食佔比要高一些,達到了90%左右,但是這些肉食是指昆蟲,馬來熊會取食超過100種昆蟲,正是因為如此,它的舌頭非常的細長,比較利於舔食昆蟲。懶熊與馬來熊的食性差不多,在水果成熟的季節,其肉食和素食的佔比是1:1,不過肉食中大部分也是昆蟲, 而且懶熊對螞蟻和蜜蜂情有獨鍾,在其他的季節,懶熊主要以昆蟲為食。


最後就是大熊貓了,大熊貓的食譜中竹子佔了99%,剩下的1%以鼠類等小型動物為主。看完了這8種熊的食譜,我們就會發現,大熊貓素食佔比並不離譜,因為有多種熊的素食佔比超過了90%。不過,像大熊貓這樣主要以竹子為食的熊幾乎沒有,因為素食佔比較高的熊,它們採食的植物種類豐富多樣。

大熊貓為什麼主要以竹子為食?

大熊貓以竹子為食並非意外,而是必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通過我們對熊科動物食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熊科動物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的佔比都非常的高,這就意味着熊吃素食本就是常態。而竹子也是植物的一種,所以大熊貓吃竹子其實與其他熊吃植物是一個道理的。

而大熊貓它們生活的竹林中幾乎沒有大型的食草動物,捕獵其他小型嚙齒類動物消耗又大於獵物提供的能量,所以,它們選擇了靜態、大量進食低營養、粗纖維的竹子。

熊都是吃肉的」是我們對熊的一個有偏差的認知,因為熊雖然都吃肉,但其實大多數熊的主要食物還是植物,弄清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對大熊貓主要吃植物不例外了。而它相比較其他熊具有一定的狹食性是因為它所處的環境、演化的方向共同導致的。不過,大熊貓生活了超過800萬年的事實看,它們的演化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