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在全球降溫時期接管了世界

雖然我們傳統上認為恐龍是生活在溫暖的「溫室」氣候中的冷血動物,但最近的數據越來越多地顛覆了這種模式。現在科學家們有古氣候證據表明,起源於三疊紀和侏羅紀交界處的恐龍帝國是在全球降溫時期建立的,它是由溫血爬行動物建造的。

早期的掠食性恐龍捕獲了早期的哺乳動物作為午餐:這兩條進化路線幾乎同時出現,但它們的命運截然不同

大約 2 億年前,在三疊紀末期,地球遭受了另一次大規模滅絕,摧毀了古代爬行動物和巨型兩棲動物這為恐龍「掃清了一個立足點」,在侏羅紀最初的幾百萬年里,它們在地球上廣泛傳播,並開始在所有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主導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恐龍世界是在炎熱乾燥的氣候中建造的,這種氣候在侏羅紀早期隨着泛大陸超大陸的解體而變。然而,現在已經發現證據表明,第一批「可怕的蜥蜴」並非生活在枯萎的沙漠中,而是生活在地球的極地地區,在那裡它們經常遇到雪和霜凍。

恐龍首次出現在地球上的三疊紀中期,大約在 2.31 億年前,在溫帶地區,大約在 2.15 億年前,它們已經在地球的極地地區留下了蹤跡。雖然溫暖的地區主要是古代爬行動物,如鼻龍和酷龍,但在兩極,恐龍卻能夠主宰生態系統。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鑒於整個三疊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高(大約是目前水平的五倍),科學家們認為氣候太熱而無法結霜,即使在北極,如果由於缺乏溫度而降低溫度陽光,那時沒有今天那麼多。

然而,在三疊紀末期,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開始了,這與即將到來的盤古大陸分裂有關。這導致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更重要的是,硫氣溶膠大量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導致了全球冬季。

滅絕前不久的盤古大陸:顯然,早期恐龍的大部分發現僅限於溫帶和極地緯度,而在熱帶地區它們很少而且很小

在中國北方發現了這方面的證據:在研究了大約 2.06 億年前的沉積物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恐龍的遺骸(儘管在三疊紀,研究地點位於北極)和冰塊形成的痕迹,以大量鵝卵石的形式保存下來。

由於小石塊遠離海岸線沒有什麼可做的,它們出現的唯一合理解釋是形成了一塊巨大的浮冰,它傾斜了部分下面的岩石。在現代,這種鵝卵石沉積物是古代冰川曾經經過的地方的典型特徵。

因此,覆蓋著簡單羽毛並具有高代謝率的原始恐龍在地球的極地地區倖存下來,直到火山爆發和全球降溫摧毀了古老的三疊紀爬行動物。之後,「可怕的蜥蜴」得以遍布地球。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