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深海發現「怪魚」,體長超2米,模樣古怪,是核輻射產物嗎?

近日,在日本八丈島外的深海中,一支科研團隊發現了一條「怪魚」的身影。它的表面是黑紫色的,嘴巴大得驚人,體長更是超過了2米,在黑暗的深海中游來游去,看起來模樣十分古怪。





日本深海發現新物種,模樣奇怪極了

據悉,這條「怪魚」是屬於去年新發現的物種——橫綱沙丁魚,雖然它的名字里有「沙丁魚」三個字,但是它卻與人們熟悉的沙丁魚之間,並沒有什麼相似之處。只不過,通過研究,科學家們認為,它是屬於深海沙丁魚中的「巨無霸」,因此,才以此給它命名。

從時間是來看,研究者們最早是在靜岡縣的駿河灣中發現了它的存在,因為個頭巨大,性情也很兇狠,所以,橫綱沙丁魚也是深海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在那之後,研究者們又陸續在日本其它的深海中發現了它的身影,最終研究認為,雖然目前只發現了6條橫綱沙丁魚,但是,它大概率是廣泛分佈於北太平洋深海中。有可能它們的主要棲息地,是比海平面2000米更深的地方,因為這6條橫綱沙丁魚,都是在距離海面2000米左右的地方被發現的。

在日本方面的媒體報道了這件事後,人們也都好奇,為何橫濱沙丁魚會長得這麼特別?因為在此前的研究中,深海沙丁魚的平均體長,僅為0.3米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說,就是還不足成年橫綱沙丁魚體長的一個零頭。

因此,考慮到此前日本海域曾經出現過核泄漏事故,這也讓不少人擔憂,橫綱沙丁魚會不會不是新物種,而是屬於一種變異了的已知動物?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是不是意味着,核泄漏會導致海洋生物都變成「巨型怪物」的模樣?





那麼,橫綱沙丁魚真的不是基因突變嗎?

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在胚胎髮育,甚至後天演化的過程中,都可能會出現「基因突變」的情況,不過,這種基因突變主要集中在胚胎髮育期間,簡單來說,就是一些不好的隱性基因,突然變成了顯性基因,從而導致基因突變後的生物,模樣看起來很奇怪,和自己的同類相比,就好像是兩個物種一般。

比方說,此前日本海域中曾多次捕撈到過「多爪魚」,舉個例子,2020年,日本宮城縣的一名漁民,在出海捕魚的時候,就撈上來了一條「9足章魚」,因為捕撈到的海域,距離福島核泄漏的海域非常近,所以,在當時日本專家就曾經建議,日本漁民要多加小心,如果捕到了模樣奇怪的生物,不要隨便食用,擔心是因為核輻射導致的基因突變。





不過,因為本身生物自然演化,就可能會在沒有污染的情況下,因為遺傳基因缺陷,而出現變異的情況,所以,事實上有的時候,即使發現了模樣古怪的動物,也並不意味着,它們就是受到了核輻射污染導致的。

只不過,因為事發在日本海域,而日本又曾經發生過震驚世界的核泄漏事故,因此,才給人留下了「日本發現怪魚,就是核泄漏導致的變異動物」,這樣的想法。





所以,雖然去年才開始發現的橫綱沙丁魚,它的模樣非常奇怪,但是,卻並不足以說明,它就是變異動物,因為科學上對於已知物種變異,以及新物種的判定,也是很嚴格的,比方說,科學家們在第一次發現橫綱沙丁魚之後,就曾經採集它的DNA樣本,和已知的生物庫中進行比對,最終確認它不屬於變異生物,而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因此,橫綱沙丁魚長成這幅模樣,也是100%的自然生長,畢竟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本身自然界中的生物就是千奇百態,特別是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深海中,很多物種都長着令人難以置信的模樣,所以,橫濱沙丁魚長出了這副「尊榮」,也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那麼,為何深海中的生物就長得很奇怪?

說起來,這主要是因為深海中的惡劣環境導致的。研究發現,海平面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都是屬於低溫、缺氧、高壓、無光的極端環境,簡而言之,就是深海其實並不適合生存,但是,這裡卻仍然匯聚着大量的物種。





而在極端環境下,這些深海物種的外貌,也就變得不重要了,畢竟惡劣的環境下,如何在殘酷的極端競爭中活下去,才是最主要的,而且本來深海中陰暗無光,大部分生物長期處於黑暗之中,也根本就不需要長得太漂亮,自然,深海物種也就都開始了「隨便長長」,普遍模樣看起來都好像是「怪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