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經濟」探索——寵物市場是「真火熱」還是「虛假繁榮」?

「擼貓」「吸狗」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養寵,在任何社交平台,寵物專區都是流量大頭。隨着養寵物的越來越多,相關產業鏈也發展起來,從寵物醫院、寵物美容到食品、玩具、輔助工具等。


「鏟屎官」的錢是最好賺的!


寵物經濟「光熱鬧不賺錢」!


對於「它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到底寵物市場是「真火熱」還是「虛假繁榮」?


先來看三組數據


市場規模越來越大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近期發佈的《2022年中國寵物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預測報告》,從2016到2021,五年的時間,中國寵物行業市場規模已經翻了一倍,除了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2012年至今,市場規模年增長率大部分都維持在10%以上。預計2022年可以達到2693億元。(數據來自《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相關企業註冊數量大幅增多


根據天眼查的數據,目前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寵物」相關企業有180多萬家,其中2021年新增註冊企業數量為95.6萬家,年度註冊增速為103.3%


來源:天眼查


養寵的越來越多且捨得花錢


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寵物產業分會指導、派讀寵物行業大數據平台製作的《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21年我國飼養犬貓的人群數量達到6844萬人,較2020年增加8.7%


2021年,單只犬的年消費是2634元,同比增長16.5%,單只貓的年消費為1826元,和2020年基本持平。主糧月均消費超過500元的高消費寵物主佔比從21.7%增長至25%。


這三項數據說明:寵物市場發展很快,養寵物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且捨得花錢。


這種情況下,「它經濟」受到追捧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為什麼又說寵物行業「不賺錢」呢?


寵物消費大頭是「第一產業」


「它經濟」產業鏈的「三大產業」分別是:


「第一產業」:食品產業,佔了寵物市場的51.5%

「第二產業」:醫療產業,占寵物市場的29.2%,僅次於食品。

第三產業」:服務產業,包括寵物寄養、寵物美容、寵物婚喪等,佔了寵物市場的12.8%


貓糧狗糧是剛需,獨佔大頭是理所應當的,不過從2019到2021年,食品的市場份額是有所下降的(營養品除外),與此同時醫療產業的份額出現了增長。其實寵物疫苗也屬於剛需,不過不是所有人都重視,目前看來寵物主人在寵物健康方面的意識有所提升。


頭部企業現狀


根據《互聯網|周刊雜誌》發佈的「2021年度中國寵物行業TOP50榜單」,中寵股份、佩蒂股份、瑞鵬寵物、波奇寵物位列寵物公司50強前四位。


這四家企業中,除了瑞鵬寵物屬於「第二產業」,其他三家都屬於「第一產業」,主營寵物食品。這與上文食品產業佔大頭的狀況不謀而合。


「第一產業」的頭部企業發展如何?

01

中寵股份

中寵股份今年發佈了2021年年報,凈利潤同比降低了14.29%,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為1.14 億元,同比降了9.35%,市值從最高120億腰斬到60億左右。


02

佩蒂股份

佩蒂股份發佈的2021年業績報告中顯示,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000萬元—9000萬元,同比下降47.75%—21.62%

03

波奇寵物

波奇寵物在2020年上市引起了巨大關注,而今年4月波奇寵物收到美國紐交所信函,稱其在30個交易日期間、總市值與股東權益均低於5000萬美元,若不能在收到函件後的18個月內符合持續上市標準,則面臨退市可能。


無怪乎有人提出疑問:「它經濟」真的賺錢嗎?


限制頭部企業發展的究竟是什麼?


「第一產業」


1

競爭激烈


根據《白皮書》的調查結果來看,有40.5% 的貓主人只買國外品牌的貓主糧。而品牌使用率上,犬主糧市場前十的品牌里,國外品牌佔了 6 個,貓主糧市場里,國外品牌包攬了前三名。因此,國內與國外的寵物食品品牌存在着激烈的競爭。尤其是一些天然糧、處方糧等,國外品牌競爭優勢明顯。


事實上,不只是寵物食品,就算在醫療市場上,驅蟲葯,犬貓驅蟲葯使用率的前十名里,90% 都是國外品牌。


2

「代工模式」的利潤壓縮


國產寵物糧大多是代工起家,也就是為國外品牌代工貼牌,貼牌銷售占營收的大頭。但是經過層層經銷商的過濾後,代工銷售的利潤並不高。因此國產品牌一直在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但是質量參差不齊,不少國產貓糧被稱為「毒貓糧」,使得國產品牌更加不得信任,認可度較低很難打破發展現狀。


「第二產業」


除了「第一產業」發展受限,「第二產業」也存在嚴重的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情況,甚至有許多的寵物醫療事故和亂收費的亂象。《寵物醫療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共有10000-15000家寵物醫院,其中大規模連鎖醫院數量佔比不足15%


與「第一產業」相似,醫療產業也同樣高度依賴國外進口。不過與食品產業不同的是,醫療產業比較兩極分化,頭部企業佔盡優勢。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市場規模較小,不過隨着《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規規定,動物屍體必須經過消毒處理才能掩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寵物去世後購買火化、墓地等專業化殯葬服務。「第三產業」動物殯葬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一些小型的寵物店,有些會同時售賣寵物,如果沒有賣出,需要寵物店自行餵養、治病,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房租成本和服務成本增高,讓許多小型的寵物店逐漸退出了寵物行業。


從整體的市場狀況來看,市場規模是不斷擴大的,越來越多的人養寵物且願意給寵物消費,國產品牌藉助電商渠道在努力搶佔市場份額,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


我國的寵物滲透率(即擁有寵物的家庭占所有家庭的比例)與寵物行業較成熟的國家相比,還處於較低水平,相信在未來「它經濟」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作為消費者,還要綜合判斷、理性消費,養寵物愉悅自己的同時也要考慮個人經濟狀況,一切開銷活動要盡量在自己的經濟能力承受範圍之內進行,別被寵物「透支」了生活~


來源:Visa財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