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新聞評論員 劉玉婧
街頭巷尾的流浪貓,應該誰來餵養,又該如何救助?近期智能貓屋在社交媒體上受到網友關注,相關話題十分火熱。
目前上海、天津、南京、廣州等十幾座城市都出現了用來管理流浪貓的智能貓屋。用戶可以在平台的直播間實時觀看各地貓咪的情況,也可以註冊賬號並充值給貓咪「雲投喂」貓糧,還能成為志願者親自打掃貓屋、照顧小貓。
智能貓屋在現實中卻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用戶充值投喂的貓糧價格高於市場均價、「雲投喂」後貓糧堆積存在衛生隱患、問題上報耗時長售後難保障、小區內私自安置智能貓屋或引發居民非議等。
顯然,智能貓屋並非純粹的公益志願行為,既然背後有平台機構盈利運轉,充值後投喂人作為消費者,就有權利對服務水平提出要求並進行合理維權,智能貓屋的平台方需要承擔必要的管理責任和義務。
首先,定期投喂實際上已履行動物主人的管理義務,需要明確流浪貓造成損害後,侵權責任的劃分歸屬;其次,平台應確保資金使用透明,避免出現「以商養善」的嫌疑;最後,貓屋安置申請需得到多方主體許可,協調考慮公共空間中各方權益。
與粗放無序的隨意投喂相比,智能貓屋也是精細化治理的有益探索。居民生活小區作為流浪貓治理的存在爭議的「重災區」,規範餵養、科學控制,需要社區適時介入。
從熱心居民個人投喂,到民間眾籌救助,再到社區介入。針對流浪貓的救助與治理,需在兼顧管理秩序與尊重生命的基礎上,拿出更多「硬核」舉措。一方面既要引入社會化資金,允許商業行為適當介入,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愛心組織的公益救助。
商業化的智能貓屋為社區流浪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例如,一是定點設置貓屋,引導規範流浪貓的活動範圍,通過安防系統隨時監控流浪貓的體征情況,及時救治減輕傳染,便於清點流浪貓數量;二是建立流浪貓的信息檔案,完善身份普查,便於後續辦理領養手續,從根源上解決流浪貓的「流浪」問題;三是採取適當的生態管理措施,如TNR(Trap Neuter Return)即「捕捉、絕育、放歸」三步法,以控制流浪貓的數量,盡量防止流浪貓產生投喂依賴和繁殖泛濫的情況。
治理流浪貓的關鍵在於源頭管控。可以不愛,但請別傷害。愛貓不應該是一時興起,彰顯愛心也不能簡單地只做到投喂這一步。從「無序遺棄」到「寵愛有道」,流浪貓的救助與治理需要多方共治,積極探索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