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量蜉蝣似白蟻密密麻麻滿天飛
近日在湖南益陽沅江,多地出現大量的蜉蝣亂飛,密密麻麻地滿天飛,在有燈源地方都被蜉蝣群佔據,例如在路燈,店鋪燈源等都是一層又一層的蜉蝣,就像白蟻鋪天蓋地亂飛。
突然間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蜉蝣,讓網友有些擔憂害怕會出現異常氣候,也有些網友表示:這些蜉蝣的出現,很有可能是大暴雨即將到來,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當地農業局的工作人員回應:蜉蝣漫天飛的情況每年都會有,是因為到了蜉蝣種群的繁殖期,它們就會飛上岸尋找配偶,在江河湖泊附近更明顯。這樣數量的蜉蝣在當地也常見,每年都會出現大量的蜉蝣,今年還不算特別嚴重的,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在繁殖期的蜉蝣,會到處亂飛,數量看起來非常多,對人類幾乎沒什麼影響,對農作物也沒有破壞,因為這些蜉蝣成蟲的進食器官已退化,不會再啃食任何東西,它們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於繁殖交配等。
如此龐大數量的蜉蝣也會帶來一定的危險性,雖然它們不攻擊人類,也不叮咬人類,但蜉蝣群圍着路燈飛舞,又會在車燈前面亂飛,很容易造成光線受阻,導致能見度降低,加上蜉蝣群數量太多,死亡時間又很集中,很容易在路面堆成厚厚的一層,讓車輛打滑造成交通事故。據說這次出現的蜉蝣昆蟲屍體已經在路面疊起十幾厘米高,為避免車禍,工作人員也及時處理了。
二、蜉蝣種群的「朝生暮死」
「朝生暮死」這個成語據說就來自蜉蝣這種動物,成語意思是早晨剛生,晚上就死亡;是形容事物生命非常短暫,而蜉蝣的一生就是非常短暫的,只能存活數小時,多則幾天。
蜉蝣是一種體型很小的昆蟲,蜉蝣稚蟲體長在3毫米左右,蜉蝣成蟲在2厘米左右,加上身體纖薄細小,肉眼幾乎很難發現一隻蜉蝣,但當蜉蝣成群出現時,就會感觸到「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蜉蝣是生態鏈的重要一環,它們對水體富營養化、酸化、有害藻華和殺蟲劑等水體污染高度敏感,所以若水體受到任何污染,它們不會出現,蜉蝣的存在也可以作為鑒定水體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蜉蝣成蟲不吃農作物,對農作物無害,而蜉蝣幼蟲、成蟲等都是魚類、蛙類的食物來源,蜉蝣大量出現,標誌着周圍的水質很好。
蜉蝣看似很微小很脆弱,但蜉蝣也屬於一種古老的物種,早在三億兩千多萬年前便已出現,是因為它們靠着整個群體基因的繁衍,在繁殖這個時間段,蜉蝣成蟲不飲不食,蜉蝣所關心的也是唯一專註的就是尋找配偶、交配、產卵,然後蜉蝣會將卵產在水中,產下後代後便完成蜉蝣的一生,讓它們適應大自然,不受到其它影響讓種群不斷繁衍。
關注六維自然 順其自然認識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