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理影會,大家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大理國際影會自2009年拉開帷幕以來,已成功舉辦過五屆。現已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攝影盛會,每年八月都會吸引來自國內外的攝影愛好者齊聚大理古城。在這酷暑的天氣里,值得我們期待的是,第六屆大理國際影會即將於8月5日開幕。
今年的大理國際影會延續了以「生活在別處——夢想與現實」為主題,將全面升級為「攝影的南博會」加強與南亞、東南亞攝影的交流與合作。影會將邀請到南亞、東南亞和歐美各國的攝影節主席與文化機構負責人出席影會,並帶來他們國家精彩的攝影作品。當然也少不了see+畫廊,泰吉軒等多家專營國內外知名攝影師名作的畫廊參與,還有國內外青年攝影師的作品。據悉展會將有來自國內外展覽共100多個,作品6000餘幅。
小編將這些畫廊,參展機構展示的攝影師以中國內地和海外為區分,為您呈現大理攝影節上藝術家的精彩看點。
【國內篇】
高屯子作品
張曉作品
高屯子、張曉作品展
參展攝影師:高屯子、張曉
策展人:王強
地址:玖和院展區EF-2
高屯子歷時多年關注羌族的遷徙與命運,記錄羌人的現實生活,鏡頭裡凸顯着這個古老文明的民族信仰與生存處境危機。攝影師以圖片、影像、文字的多樣形式平行記錄,展現出經歷「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在那些尚存一絲歷史餘溫和鄉土氣息的村寨里,敬天法祖、耕種勞作的羌,在現實與理想中疊化而成的,具有人類學意義的影像。
張曉的作品都是圍繞着他出生的那個村莊展開,故鄉是每個人的原點,扎在心裏,偶爾發作,隱隱作痛。故鄉在變,而攝影師也在變,與故鄉之間的情感支離破碎。作品用TIP即顯影膠片的移膜技術,將一張即顯相紙拆開然後在水中泡軟並取下相紙的成像膜,並將成像膜移動到紙張上,也可以將數張作品拼貼在一起形成一張大幅作品。通過這種拼貼的影像,攝影師彷彿是在拼接與故鄉破碎的印記,修補與故鄉決裂的情感。
王慶松《歷史的豐碑》
王慶松:歷史的豐碑
參展攝影師:王慶松
地址:崇聖殿展區負一層C24
《歷史的豐碑》是王慶松於2009年拍攝的作品,連續15天,邀請了200個左右的模特,用15張8x10的底片合成一張紀念浮雕式的攝影作品,最後的成品尺寸是1.25x42米, 剛好是一整卷相紙的長度出了這一張照片。連續15天,邀請了200個左右的模特,用15張8x10的底片合成一張紀念浮雕式的攝影作品,最後的成品尺寸是1.25x42米, 剛好是一整卷相紙的長度出了這一張照片。王慶松算得上是當代攝影作品買的最好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這系列作品也曾在阿爾勒攝影節上展出。王慶松的作品意在反思歷史,但他又不那麼重視歷史。他覺得他的作品大家一看就明白,但卻很難去解釋。
程玉楊的作品底片
新經典-跨越時代七人典藏展
參展攝影師:程玉楊、老魔、胡國慶、marta、邱國俊、邸晉軍、李朝暉、呂良遠收藏展
策展機構:Mino畫廊
地址:床單廠
程玉揚作品《創造·極致》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用的是長1.6m×1m底片洗出來的照片,而這麼大的底片拍攝的工具必然也非同一般。每次拍攝搭建這個超大畫幅相機需要40多分鐘,拍攝出的相片自然也不同凡響。程玉楊這次將展出的作品《四川甘孜色達佛學院》非常的來之不易。2014年5月程玉楊第一次去色達,未能帶上大膠片,遺憾而歸。2015年4月第二次去色達,水土不服,患急性腸胃炎高燒不退,只得下山,5月再返色達,頂着風雪拍了這張大底片。回北京沖洗後,用手刷銀鹽相紙,原底接觸印相,製作了5張才成功一張。另外展出的1.8米X1.1米,63cmX93cm的兩幅彩色千手觀音,程玉楊用彩色相紙直接曝光拍攝,特意曝光不足,沖洗完後用水彩顏料着色,無底片拍攝,作品僅此一幅。
呂良遠作品
呂良遠收藏展展出的是台灣收藏家也同時是攝影師的呂良遠的收藏。大陸知道呂良遠的並不多,他從90年代就開始攝影收藏,他收藏包括琳·碧安琪、愛德華·韋斯頓、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愛德華·斯泰肯、保羅·斯特蘭德等大師級攝影作品,被稱為中國的亞當斯、著名的大畫幅黑白攝影大師級人物的馮建國曾說,呂良遠收藏的一些作品在畫廊里是根本看不到的。而此次大理影會呂良遠也會真出自己的黑白攝影作品。
阮義忠作品
想念·亞美尼亞——阮義忠攝影展
參展攝影師:阮義忠
策展人:何明
地址:玖和院展區BB-1
1997年,阮義忠正為入院的父親準備刮鬍刀卻意外走進那家每天路過但從不曾踏入的唱片行時,一眼看中了CD《亞美尼亞音樂第一卷:聖詠》。歌聲在失眠、寂靜的深夜裡響起,從未聽過的旋律重重地擊到他的靈魂深處,當最後一首獨唱女高音嘎然而止收住尾音時,他首度體會到生命的可貴,發願要去亞美尼亞。千里迢迢因音樂而起,阮義忠用照片記錄了亞美尼亞人最真實的生活片段、朋友和難忘的經歷。
手機的本子——傅擁軍作品展
參展攝影師:傅擁軍
地址:復興路展區
傅佣軍,浙江龍遊人,都市快報攝影部主任,快拍快拍網發起人。兩次獲得荷賽獎獲得者。傅擁軍在展覽前言里寫道「去年我丟了很多東西,幸好我的Iphone沒有丟,有些找回了,有些永遠找不回了……」。
盧彥鵬《霧-樹枝》
魏壁《夢溪》系列
曾憶城作品
魏壁、曾憶城和盧彥鵬聯展《物語》
參展攝影師:魏壁、曾憶城、盧彥鵬
策展機構:see+畫廊
地址:床單廠大理影像博物館一層8號
魏壁、曾憶城和盧彥鵬是三位出色的本土攝影師,他們的作品以其東方式的文化思考和以心映物,以景寄情,形成了與西方攝影語言的回應與對話,憂鬱的空靈,舒緩的清虛,對生命和自然的眷戀之情,都以其各自的心靈尺度,詩意的氤氳在中國傳統藝術之中。
楊發維《後毛時代的精神信仰》
楊發維、餘明建、張富山三人聯展
參展攝影師:楊發維、余建明、張富山
策展人:安光系
地址:崇聖殿展區負一層B2-B4
攝影師楊發維把鏡頭對準了中國鄉村人家的私人生活空間,呈現更日常的生活景觀。看似漫不經心的拍攝,實則傳遞出近乎矛盾的信息:一方面,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這些私人家庭景觀似乎在向人們表明:即使是很窮,人們也依然會堅持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這些凌亂的影像符號似乎在暗示躲在影像後面的主人最真實的生存狀態。它進一步引發人們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人們的生存現狀?這些景觀反映並強化了一些特定的觀念:階級、財產所有權、資本積累及影響並控制着中國普通百姓的文化。
攝影師餘明建鏡頭裡的金絲猴單純、安靜而又人性十足。看似理想王國的和諧相處,能讓人獲得一種瞬間的穩定感。
張富山的影像咋一看似乎有些凌亂,很多照片看起來毫不相干。但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城市景像,如同一張張病理切片,被攝影師定格在鏡下。城市街道,各種生活場景,揭示着一個小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生存、慾望、衝突、信仰。
「傳給雅昌•未來先見」攝影展--科技傳承藝術
策展機構:雅昌
2015年8月6日到8月10日,由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傳給雅昌•未來先見」攝影展將於2015年大理國際影會銀海山水間展區正式拉開序幕。展覽中既有先進科技帶來的全新互動體驗,也有攝影藝術家對於自然與人文的思考與關懷,更傳遞了策展者對於傳統工藝和生活方式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認知。雖然形式各異,卻都共同指向了策展者對於時代的發展與人類當下以及未來生存狀態之間關係的思考、預見與期望。
享藝術,大閱讀 ——雅昌裝置藝術大書展
策展機構:雅昌
關於紙質書的前景,有人悲觀地認為,消失將會是其最終宿命。但雅昌卻註定要成為這個領域中的樂觀主義者:雅昌提出全新的藝術書籍概念,將書籍的藝術化指標定格在高於普通書籍的尺寸和規格上,並將先鋒設計、定製化服務和精細化印刷製作工藝一一呈現,為高級用戶定製藝術裝置作品,不僅滿足用戶對藝術圖書的閱讀需求,而且創造了圖書收藏新價值。同時,雅昌將藝術圖書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創造數字時代的優質用戶體驗:觀眾在此次展覽現場通過掃描書中作品,即可觀看由攝影師本人講解創作故事的動態視頻。作為藝術裝置的藝術大書,為客戶創造獨具一格的展覽效果,同時也為客戶創建粉絲溝通平台,以多層面的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藏家。
匠心造書—雅昌攝影圖書展
策展機構:雅昌
在風光旖旎的大理古城,「傳給雅昌•未來先見」攝影展將通過精品攝影類藝術書籍、世界最美藝術書牆、裝置藝術大書、攝影名家典藏等藝術展示,向公眾奉獻豐富的藝術盛宴,從而展示數字科技使人文生活更美好的神奇力量:理性的現代科技不但完美再現了藝術作品全貌,也賜予感性的藝術全新的表現形式與生命力,使藝術以更美的姿態傳承至千秋萬代。
吳天章作品
台灣當代攝影聯展
參展攝影家:謝春德 吳天章 陳界仁 沈昭良 郭英聲 李小鏡
策展人:傅爾得
地址:山水間展區L區MM2
每屆大理國際影會影像展覽中,台灣展都是重要展覽之一。本次影會中,將展出由傅爾得策展的《肌理之下—台灣當代攝影聯展》。展覽由謝春德、吳天章、陳界仁、沈昭良、郭英聲、李小鏡六人作品組成,這六位在影像語言和藝術表現上,在台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通過攝影師的影像表達,呈現了台灣在前進的過程中,在歷史和現實交織下,所面臨過和正在面臨的現實處境。
劉藝程《觀照》其一
北京電影學院2015屆畢業作品聯展
攝影師:劉藝程,黎晨馳,袁遠,仝丹奇,王譯媚,沈孝怡,何博,吳濤。
策展人:朱炯
地址:玖和院展區E-1
在北京電影學院,入學年份是一個班的命名,就像DNA一樣,為這個班的每個人注入了一個辨別生命特徵的符號(曾經的78班…85班…)。攝影學院11級圖片班,四年影像專業學習,中途有人加進來、有人退出去……現在加上班主任老師共20名,共同走過了四年的一段人生旅程。2011年起點的模樣如昨日般清晰明朗,此刻卻已然站在了2015年的終點線上。2015屆的圖片攝影專業本科畢業展覽,還包括了4名2013級的專升本同學。從新疆到深圳、從澳門到北京,來自中國廣闊大地的23名學生拿起相機,帶着各自深深的文化背景烙印,在電影學院的影像大文化氛圍中追尋、思索、行動、拍攝而得以成長。
張輝 《唐陵系列-肆 》
趙亞紅《霾都2015系列》
西安理工大學攝影師生五人展
參展攝影師:張輝、趙亞紅、王冬梅、汪海、李小舟
策展人:張輝
地址:玖和院展區
此次展覽是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攝影專業師生5人的近年新作,有利用傳統攝影工藝表達當下文化生存體驗的《唐陵系列》《秦腔》《霾都2015》,也有用全新視角來闡述個人情感世界的《四世同堂》,以及以物表意、並思索生存環境的《像》,這些都是期望利用現代影像來表達自我的藝術態度,並最終去尋找屬於自己文化的根脈。展覽期望整理更好的思路,在今後的教學中少些遺憾,多些真情;在作品的創作中少些急切,多些積澱。
【國外篇】
《Three Farmers》奧古斯特·桑德
《Hotel Lobby,Ancona》伊娃·魯賓斯坦
時代的面孔與平靜的力量原作展
參展攝影師: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伊娃·魯賓斯坦(EvaRubinstein)
策展機構:北京時光空間畫廊
地點:床單廠大理影像博物館一層7號
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被譽為「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攝影師」,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像攝影家、時代面孔的留影者、日耳曼民族人性的見證者。他在攝影藝術上的探索成就,直到今天仍然影響着德國杜塞爾多夫攝影係為代表的新客觀主義攝影藝術的發展。
另一位阿根廷女攝影家伊娃·魯賓斯坦(EvaRubinstein,1933-)是世界攝影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攝影家,1970年代在美國紐約曾師從著名攝影大師莉賽特·莫德爾(LisetteModel,1901-1983)和黛安·阿勃絲(DianeArbus,1923-1971)學習攝影。她的黑白攝影作品非常經典,但與同時代的攝影大師莫德爾和阿勃絲截然不同。她對拍攝人像非常謹慎,從來不會偷拍他們,而那些空鏡頭的生活場景是她最放鬆的情感表白,她有能力將個人的情感呈現為可讀的影像畫面。
保羅·卡普尼格羅(Paul Caponigro)作品
自在之物的靈光--保羅·卡普尼格羅攝影作品展
參展攝影師:保羅·卡普尼格羅(Paul Caponigro)
策展機構:泰吉軒畫廊
地點:床單廠大理影像博物館一層4號
保羅·卡普尼格羅(Paul Caponigro),1935年生於美國波士頓,在世界攝影史中保羅卡普尼格羅與同安塞爾·亞當斯、愛德華·韋斯頓、保羅·斯特蘭德等一系列「純影派」、 「直接攝影」風格的藝術家被記載於同一時代,保羅·卡普尼格羅是這一時代唯一仍然在世的攝影家,同時,也是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老一代「純影派」風格攝影家中最後一位世界級著名攝影大師。
保羅嘗試用具象、現實的攝影去呈現事物的「靈性」,他使用黑白攝影,「因為,這樣可以更抽象,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事物。它們深沉、安靜而柔和。它們暗示着那裏面有些東西,超越了所拍攝的事物。」這使他的作品和其他的黑白印象區別開來。
約瑟夫·卡什(Youseuf Karsh)作品
真實的瞬間--約瑟夫·卡什個展
參展攝影師:約瑟夫·卡什(Youseuf Karsh)
策展機構:see+畫廊
地點:床單廠大理影像博物館一層8號
約瑟夫·卡什(Youseuf Karsh,1908-2002)出生於亞美尼亞,加拿大具有國際聲譽的肖像攝影大師,創作風格獨特,善於表現各個領域頑強奮鬥,不屈不撓的著名人物。約瑟夫·卡什最得意的傑作就是拍攝丘吉爾的肖像。這幅810英寸的巨幅照片,已成為享譽世界的傳世之作。他是傳統室內肖像攝影家中的傑出代表。除了丘吉爾,他還為海明威,蕭伯納,愛因斯坦等人拍過肖像。
傑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作品
瑪姬·泰勒(Maggie Taylor)作品
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傑瑞·尤斯曼與瑪姬·泰勒聯展
參展攝影師:傑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瑪姬·泰勒(Maggie Taylor)
傑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與瑪姬·泰勒(Maggie Taylor)是世界攝影史上傳奇的大師夫婦,年逾八十的尤斯曼至今仍痴迷着半個多世紀前由他開創的攝影蒙太奇「後成像」,而他的太太瑪姬則作為電腦合成的先驅,作品裏始終攜帶着濃郁的繪畫風格。雖然他們採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段來完成各自的作品,但同樣的「密集型勞動」,在敘事的想像力方面異曲同工的留給了觀者無限的憑藉個人經驗闡述的可能性。
讓·弗朗索瓦·赫奇耶(Jean-François Rauzier)作品
《幻·境》讓·弗朗索瓦·赫奇耶超維攝影作品展
參展攝影師:讓·弗朗索瓦·赫奇耶(Jean-François Rauzier)
策展人:杜涓(Joyce Du),法國
地點:山水間展區K-1
展覽將展出法國攝影家讓·弗朗索瓦·赫奇耶用上百成千張數碼攝影照片進行拼接貼合,最終形成單張上億像素、畫幅數米甚至數十米的作品。這種創作形式被稱作「超精細攝影作品」,是藝術家在2002年創立,作品單幅尺寸宏大,曾在巴黎奧斯特列茨火車站顯著位置以長廊的形式展出。展覽分為四個主題系列,從寫實到抽象,從北京到紐約,從唯美到曠寥,涵蓋Jean-François不同的創作風格。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中有五張佳作從未展出過,其中2015年新創作的兩幅作品藉由樹與根的形式,探索人類文學、文化的沉澱與積累。
弗蘭蒂澤克·德瑞提科 Frantisek Drtikol 作品
傑羅米·芬克Jaromír Funke 作品
羅斯拉夫·羅斯勒Jaroslav Rossler作品
從前衛到當代—捷克聯展
參展攝影師:弗蘭蒂澤克·德瑞提科 Frantisek Drtikol 、傑羅米·芬克Jaromír Funke 、羅斯拉夫·羅斯勒Jaroslav Rossler
捷克共和國雖是位於歐洲的一個小國,卻有着深厚的攝影傳統,是攝影強國。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經常被認為是先鋒藝術的中流砥柱,但其實捷克斯洛伐克才是先鋒藝術攝影的先驅。此次聯展將展出三位殿堂級大師弗蘭蒂澤克·德瑞提科 Frantisek Drtikol (1883–1961) , 傑羅米·芬克Jaromír Funke (1896-1945) 和雅羅斯拉夫·羅斯勒Jaroslav Rossler (1902–1990)的作品,他們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影響了無數攝影師。
吉隆坡攝影師Kim Teoh Weng作品
南亞、東南亞作品聯展
策展人:來自南亞、東南亞各國的攝影節主席
參展攝影師:Mak Remissa(柬埔寨)、Dussadee note Muneewech(泰國)、Shantanu Sheorey(印度)、Mayco Naing(緬甸)、Md Farhad Rahman(孟加拉)、Ang Song Nian(新加坡)等。
地點:玖和院展區AH-1--B-0-1
南亞、東南亞作品聯展由來自南亞、東南亞各國的攝影節主席以及主流文化機構負責人帶來的其國家的代表性攝影師的作品。其中不乏包括柬埔寨、新加坡、泰國、印度等優秀攝影師作品。其實南亞、東南亞攝影市場在亞洲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去年某網站公布的最具影響力的30位亞洲攝影師,其中南亞、東南亞攝影師佔14位。
戈爾申·希帕尤格魯(GökşinSipahioğlu)作品
永遠的sipa
參展攝影師:戈爾申·希帕尤格魯(GökşinSipahioğlu)
策展機構:SIPA圖片社
地址:山水間展區D區宰相府
希帕圖片社是新聞攝影領域中一個響亮和廣受尊敬的名字,這家有着近半個世紀歷史的世界頂級圖片社,在2013年3月發生了重大的發展轉折。美籍華人收藏家靳宏偉,聯合英國雷克斯圖片社(Rex Features)以及比利時圖片社(IsoPix),通過競爭最終獲得巴黎商業法庭的併購申請,成為了法國希帕圖片社的第一股東。希帕圖片社其創始人戈爾申·希帕尤格魯(GökşinSipahioğlu)是位世界新聞圖片領域的傳奇人物,在2011年去世時,有超過七百名法國和國外攝影師及記者自發地參加了他的追悼儀式。由於戈爾申Ÿ 希帕尤格魯在西方新聞攝影領域的貢獻,他的客戶或是同行都親切地尊稱他「希帕先生」。
群聚SHOAL-曼蒂•巴克Mandy Barker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國際攝影展精品展
參展攝影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國際攝影展獲獎者
策展人:郭宬
地點:床單廠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國際攝影展是由英國皇家攝影學會(RPS)主辦的國際展覽,它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影展,從1858年開始舉辦,截至2015年已經成功舉辦了158屆。鑒於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地位和權威性,以及其主辦的國際影展在世界攝影界的廣泛影響力,RPS國際攝影展的舉辦不通過美國攝影學會PSA或國際攝聯FIAP的認證,這也是唯一一個不得到這兩大世界攝影組織認證、獨立特行卻保持永久旺盛生命力的國際影展。本次展覽精選英國皇家國際攝影展獲獎作品20幅,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能夠讓大家更好地品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攝影展獲獎作品的魅力。
Mauricio Toro Goya 智利 《受難地,死亡旅行隊》
在大洋的彼岸─拉丁美洲當代攝影展
參展攝影師:Luis Gonzalez Palma(危地馬拉)、Alejandor Olivares(智利)、Alejandro Almaraz(阿根廷)、Carolina Magnin(阿根廷)、Cristian kirby(智利)等。
策展人:秦偉
地址:山水間展區I區
展覽展出14位分別來自拉美五國的13組作品風格多元,涇渭分明,有以傳統紀實話語模式又或古典工藝手法,有後數碼挪用拼合又或是建構性敘事等,藝術家以不同的影像話語,展示出現世的關懷及對這個時代的打量。
Ha ji kwon作品《韓國佛教寺院》
韓國五人聯展
參展攝影師:Ha ji kwon 、Kim min bum 、Lee Jeong-lok 、Seung-hoon Lee 、Yong-Hwan Lee
策展人:Jae Hyun Seok
地點:玖和院展區AH-1
作者:佟雯
編輯: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