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新消息,媒體人爆柯文哲退選3點理由,侯友宜和韓國瑜同框

侯友宜韓國瑜同框有助提升民調?3.8萬人網絡民調曝光


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計劃在7月1日參加黃復興黨部67周年活動,並與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同框。《中時新聞網》通過YouTube進行了一項網上民意調查,針對"韓國瑜與侯友宜合作,是否有助於提升侯友宜的民調結果"進行了調查。截至6月30日晚上11點30分,已有3.8萬名網友參與投票。調查顯示,41%的網友認為這將有助於提升侯友宜的民調;36%的網友認為沒有幫助,可能會下降;23%的網友認為這不會對民調產生影響。

一些網友表示,大家應該摒棄私慾,為台灣的未來做出貢獻。還有網友認為,侯友宜應該公開道歉,至少要達到郭台銘向韓國瑜道歉的水平。還有人表示,友好和團結當然會提升,連三歲的孩子都明白這個道理。對於那些認為不會提升民調的人,他們認為這些人可能有其他目的。還有網友指出,侯友宜是參選的人,而不是韓國瑜,因此沒有公開向韓國瑜道歉的話,可能無法影響韓粉的投票意向。

侯友宜近期展開了大量工作,包括提出重啟服貿協議、推動兩岸一家人理念,並邀請馬英九、洪秀柱等黨內重要人物助選。然而,儘管他做出了努力,民調結果並不理想,顯示他當選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面對這一局面,侯友宜需要思考新的對策。他可以加強與選民的溝通,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關切,並提出更具吸引力和可行性的政策措施。同時,他還可以加強黨內團結,凝聚國民黨內部的力量,提升整體競選實力。此外,他可以利用媒體和社交平台等渠道積極傳達自己的政策主張和價值觀,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通過這些努力,他有望改善競選形勢並提升選情。

不過過去韓國瑜頗具人氣,41%的網友認為這將有助於提升侯友宜的民調足以看出這一點,雖然在新一輪民調侯友誼又排第三,但這次和韓國瑜的合體有機會帶來改變。

2024最新民眾「憤怒指數」跌破眼鏡!7月或有變化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的民調結果顯示,民進党參選人賴清德以35.9%的支持度領先民眾党參選人柯文哲的28.6%和國民党參選人侯友宜的17.1%。此外,國民黨前青年部主任陳冠安揭示了一份民眾憤怒指數,指出選民對侯友宜的心情憤怒比為1.47%,與賴清德的1.43%相當,低於柯文哲的1.6%。

陳冠安指出,從這份民調可以觀察到與5月底的調查相比,賴清德的支持率保持平盤,柯文哲的支持率有所提升,而侯友宜的支持率下降。然而,僅從民調數據來看,只能比較兩個時間點的支持率變化,無法確定具體影響最大的時間段。

陳冠安接着指出,在聲量大數據方面,由於侯友宜在6月8日至6月19日期間捲入一系列議題,包括"政大演講"、"幼兒園喂葯案"和"換侯&老三&民調"等,選民對他的憤怒數值達到了高峰,高達5.3%。與此同時,賴清德在同一時期的憤怒數值僅為1.83%,柯文哲為1.23%。因此,可以明顯地看出,侯友宜支持率的下降主要發生在6月中旬。

然而,隨着侯友宜在台大演講中表現穩定,並且幼兒園喂葯案情態反轉,陳冠安提到,到了6月下旬,侯的聲量已經由負轉正。從6月20日至6月30日的數據來看,侯的心情憤怒比已經下降到1.47%,與賴清德的1.43%相當,低於柯文哲的1.6%。

陳冠安的分析簡而言之,侯友宜的支持率下滑主要發生在6月中旬,而到了6月下旬,侯已經穩住了陣腳,並且保持了不錯的正面聲量水平。目前來看,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的聲量大致相當,而柯文哲由於"服貿&太陽花"和"放狗咬人"的討論,負面聲量略微上升。

除此之外,陳冠安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對於侯友宜來說,他應該保持目前的正面聲量和規模,並利用有利的議題來推動。在六月下旬穩住陣腳之後,他有可能在七月實現支持率的回升。

這意味着侯友宜需要繼續展示出積極的形象,加強與選民的溝通,並在關注度較高的議題上發表有力的立場。同時,他需要回應和解決選民對他的負面情緒和憤怒,以改變對他的看法,提高支持度。

對於其他候選人賴清德和柯文哲來說,他們也需要繼續保持現有的聲量,並注意避免負面聲量的上升。他們可以通過積极參与公共討論、傳遞正面信息和回應選民的關切來鞏固自己的支持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最新的民調結果顯示,民進党參選人賴清德的支持率在這段時間裏始終穩定,幾乎沒有受到負面消息的影響。儘管他也面臨了一些挑戰和負面報道,但他的支持率一直難以撼動。只有柯文哲曾在某個時刻短暫地超過了他,但這並沒有持續很久。

這表明賴清德在選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穩固。他在過去的表現和政策上贏得了選民的信任和支持,這使得其他參選人要想撼動他的地位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他們需要認真分析選民的需求和關切,並找到有效的方法來與選民進行溝通和互動。

除了支持率穩定外,賴清德所代表的民進黨也是台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該黨擁有廣泛的支持基礎和強大的組織能力,這為賴清德競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其他兩位參選人柯文哲和侯友宜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他們需要更加努力地爭取選民的認同和支持。他們可以通過強調自己的政策和領導能力,積極回應選民的關切,並與選民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來提高自己的競選地位。

柯文哲稱沒找到退選理由媒體人分析背後原因



最近,民眾党參選人柯文哲在對待明年選戰的態度上表現曖昧不明。他稱如果可以選就選,不能選就算了,並暗示可能退選。然而,當外界解讀他的言論為不排除退選時,柯又表示自己找不到退選的理由。

對此,資深媒體人韋安坦言,柯文哲內心早就有不選的理由,那就是他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當選。韋安列出了三個分析點來支持他的觀點。首先,他指出柯文哲的民調支持率再高,其中三分之一的支持只是虛假的民意,他無法通過讓高鐵加班、降價或鼓勵年輕人返鄉投票等方式來實質性地提高選情。其次,藍營在14個縣市中執政,而綠營在立法機構中擁有60多個席位。與此相比,柯文哲缺乏地方組織系統,因此藍營禁止與他同台,而民眾黨也對此表示不滿。第三,自2018年以來,綠營徹底與柯文哲決裂,因為他們發現柯文哲只會說大道理,是一個政治上的權謀者。他們可以相互利用,但必須確保自己的生存安全。

韋安強調,柯文哲對藍營和綠營來說都是最大的敵人,就像一個難以對付的魔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