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記者 程婷)在6月28日發佈的2024QS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成為中國(大陸)高校中唯一一所位於全球前20的院校,排名全球第17位。清華大學排名全球第25名,是亞洲排名第三高的學校。
此次排名中,中國(大陸)高校進入本榜數量位列全球第三,有71所高校上榜,僅次於美國(199所)和英國(91所)。中國(大陸)高校進入研究影響力全球前50和前100名的高校數量居於全球第一,分別是13所和18所。
6月28日,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 Quacquarelli Symonds正式發佈第20版世界大學排名,首次將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指標納入排名體系。本次排名覆蓋來自104個高等教育系統的1500所大學,排名是基於對1750多萬篇學術論文和來自超過24萬名學者與僱主的專業意見分析而得出。
大陸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前300名高校名單。本文圖片截圖自QS世界大學排名官微發佈的相關消息
大陸高校入榜數量位列全球第三
此次排名中,中國(大陸)高校進入本榜數量位列全球第三,有71所高校上榜,僅次於美國(199所)和英國(91所)。北京大學全球排名17位,亞洲排名第2;清華大學排名全球第25名,亞洲排名第3。亞洲排名最好的高校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位於全球第8名。
另外,澎湃新聞注意到,中國(大陸)高校進入該榜單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共有5所,除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外,還有浙江大學(全球排名44)、復旦大學(全球排名50)、上海交通大學(全球排名51).
QS世界大學排名官微發佈的相關消息指出,近年來,中國(大陸)一流大學迅速崛起,但在後疫情時代發展速度減緩,這主要是由於新冠大流行後全球流動限制引起的國際學生數量和教職員工數量的減少。目前,中國的就業競爭非常激烈。QS的僱主聲譽指標排名也反映了這一趨勢,在進入榜單的71所高校中,有46所大學的僱主聲譽排名有所下降。目前僱主聲譽指標總權重由之前的10%上升到了15%,這一調整反映了當今學生對高校就業成果的高度關注。
另一方面,全球學術界對中國(大陸)高校的認可,在QS的學術聲譽指標中得到了印證,該項指標基於14.4萬名學者的意見而得出。中國(大陸)有5所高校在學術聲譽指標中躋身前100,排名靠前的大學也在不斷進步。澎湃新聞注意到,這5所大學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
在學術聲譽指標中躋身前100名的5所高校中國(大陸)名單。
大陸進入研究影響力全球前50和前100高校數量全球第一
QS世界大學排名官微發佈的相關消息指出,中國(大陸)高校的學術聲譽反映了其極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這可以通過師均引用次數來衡量。在這一衡量研究影響力的指標中,79%的中國(大陸)高校都有提升。
目前,中國(大陸)尚無高校進入研究影響力全球前十名,但進入前50和前100的高校數量居於全球第一,分別是13所和18所,且這些高校排名都在不斷提升。中國還是世界上學術研究最多產的國家。上海交通大學表現最為突出,在師均論文引用指標中排名全球第15位,在2017至2022年生產了129000篇學術論文並且產生了180萬次引用。其重要研究領域是醫學,貢獻了總學術產出的30%。
此外,QS研究夥伴Elsevier Scopus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高校的全球合作研究占所有研究產出的21%,與全球平均水平(20%)基本持平。
在中國(大陸)高校發表的學術論文中,28%發佈在10%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比全球平均水平(25%)略高。
2017至2022年間,中國(大陸)高校發表了450萬篇學術論文,獲得了5050萬次引用。這一數量進一步鞏固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多產的研究強國地位。
大陸高校在吸引國際留學生方面表現不理想
QS世界大學排名官微發佈的相關消息還指出,中國(大陸)在研究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國際化程度不足的限制,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大陸)高校在全球排名中的持續進步。
此次排名顯示,在國際研究網絡這一評估跨境合作研究的指標中,只有浙江大學的排名進入全球前300,位列第174名。
上述消息指出,這種情況也體現在中國(大陸)高校在吸引國際留學生方面的表現並不理想,僅有暨南大學一所高校躋身全球前300。國際學生比例是中國(大陸)高校平均得分最低的指標(9.06分),這一指標評估了大學對國際學生的可及性和預期的校園多樣性。疫情對國際學生流動的限制影響了中國(大陸)高校在這一領域的表現。相反,在國際教職員工比例方面,中國(大陸)高校表現略好,有三所高校位列全球前200。
上述消息還指出,「儘管最近的研究產出在絕對數量上有所下降,但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隨着對論文研究發表的掌握程度越來越嫻熟,對發表的內容越來越精進,會使得中國變成一個更加卓越的研究中心。研究數量的增長並不能說明一切,中國(大陸)高校的研究質量才是排名表現提升的真正推動力。中國(大陸)高校的論文引用次數在2022到2023年的增長無人可比,這表明數十年以來中國在學術研究的投入正在收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