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6月14日消息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下調68個基點至7.1566,創2022年11月30日以來新低。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23年6月1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1566元,1歐元對人民幣7.7214元,100日元對人民幣5.1050元,1港元對人民幣0.91375元,1英鎊對人民幣9.0209元,1澳大利亞元對人民幣4.8435元,1新西蘭元對人民幣4.4071元,1新加坡元對人民幣5.3316元,1瑞士法郎對人民幣7.9057元,1加拿大元對人民幣5.3749元,人民幣1元對0.64486馬來西亞林吉特,人民幣1元對11.7236俄羅斯盧布,人民幣1元對2.6015南非蘭特,人民幣1元對177.40韓元,人民幣1元對0.51322阿聯酋迪拉姆,人民幣1元對0.52404沙特里亞爾,人民幣1元對47.9315匈牙利福林,人民幣1元對0.58084波蘭茲羅提,人民幣1元對0.9652丹麥克朗,人民幣1元對1.4933瑞典克朗,人民幣1元對1.4884挪威克朗,人民幣1元對3.30382土耳其里拉,人民幣1元對2.4079墨西哥比索,人民幣1元對4.8446泰銖。
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弱更多原因在人民幣本身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美國銀行業動蕩以及債務危機導致市場避險情緒升溫、美元指數走強。與此同時,美國核心通脹增速仍較高,近期披露的長期通脹預期數據意外上行,導致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回調,推動美元指數上升。由此,人民幣匯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承壓。
不過民生宏觀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弱更多原因在人民幣本身。近期美元走弱,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上升,說明弱人民幣貶值原因不在美元過強。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也貶值,同樣說明人民幣匯率走貶更多原因在人民幣本身。
民生宏觀分析,從機構行為角度看,人民幣貶值誘因是中美利差走闊,市場傾向於增持美元資產。今年中美利差仍走闊,利差過高之後,不僅外匯市場交易異動,實體部門的美元-人民幣計價資產的配置行為也發生變化。
「近期發佈的宏觀數據顯示,國內經濟修復過程中出現的一定波折,也可能對匯市情緒造成一定影響。」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說。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也表示,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不及預期,內需復蘇節奏短期波動,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寬鬆預期,基本面對人民幣構成一定拖累;美元利率維持高位,對外貿企業結匯行為構成一定影響,進而影響短期市場供需。
國內基本面改善是重中之重
民生宏觀表示,當下穩定人民幣匯率,國內基本面改善是重中之重。本輪人民幣貶值能否結束,最終也落到一點,市場對國內經濟信心修復。一旦經濟企穩回升,即便服務貿易逆差走闊,也不會影響匯率企穩。
民生宏觀認為,此前市場擔心出入境活動恢復,服務貿易逆差對匯率形成較強壓制。今年服務貿易逆差儘管有所走闊,但遠不及疫情前水平。
另外,服務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居民出境旅遊等活動,某種意義上衡量了經濟內需活力。一旦國內需求回升,即使服務貿易逆差走闊,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人民幣匯率走強而不是走弱。
申萬宏源研報稱,本周公布的MLF利率或將短期影響匯率走勢。申萬宏源認為,本周MLF利率下調概率較低,源於商業銀行凈息差扭轉仍需時日,匯率尚未完全穩定、居民購房偏好仍不穩,並非好的降息時間窗口。若央行選擇降息,短期可提振市場信心,但目前居民部門加槓桿動機偏弱並非源於利率,而是購房偏好磨底,目前降息對於穩定實體經濟的必要性和效果可能並不直接,不過匯率的短期壓力也可以通過如逆周期因子等方式對沖,匯率暫時貶值後將回升趨穩。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