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在都城皇宮四周以及城關郊外,皇帝們都會建苑囿。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都城,因這五個朝代的都城、皇宮位置不同,各個時期的苑囿位置也不同。隨着歷史的變遷,有些苑囿還在,有些早已湮沒在歷史中。
皇家御苑海棠盛開 新華社資料圖
趙興華著《北京園林史話》記載:金朝遷都燕京(今北京)後,在擴建都城、營造宮殿的同時,開始興建御苑。據記載,金代中都地區的御苑、行宮有二十餘處,其中有西苑、東苑、南苑、北苑。金代四苑均在皇城附近。西苑(也稱西園、同樂園)為皇宮西之御苑,是最主要的苑林。東苑(也稱東園、東明園)位於皇城內東垣內側迤南,西鄰宮城東垣,北至東華門處,樓觀甚多。金代皇帝多次到東苑射柳、賞牡丹。南苑(也稱南園、熙春園、廣樂園)位於皇城之南,豐宜門內偏西處。北苑位於西苑之北,宮城西北角之處。苑中有湖、小島、宮殿、園亭。
另外,金代東郊有還有鹿苑,鹿苑在如今廣渠門外,現地名大鹿圈。金代的四苑只有西苑留有遺迹,即今廣安門外南街南口路西為金中都太液池遺址。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的基礎上興建的,清代沿用,所以明清在北京建的四苑基本相同。明清四苑中,南苑最有名氣。它歷史悠久,也為人所熟知。南苑在清代是皇家第一園,民國初年建了南苑飛機場,成為重要的軍事基地。
明清時期的西苑有兩處:一是明清皇宮西側的太液池(含北海、中海、南海);二是清代中期的暢春園,即頤和園東門外之地。
明清時期,北海、中南海及其以西至黃城根之地闢為西苑,是明清御苑中規模最大的一處,皇帝經常臨幸此地。西苑門正對紫禁城西華門。苑內水面廣闊,樹木蔥鬱,有瓊華島、玉河橋、團城、宮殿、先蠶壇等建築,是遊玩的好地方。《日下舊聞考》記載了明代皇帝及大臣多次遊覽西苑的情景。明嘉靖年間,西苑為農事活動的場所。嘉靖十年三月,築先蠶壇於西苑仁壽宮側。康熙年間在西苑豐澤園建蠶室,乾隆七年於西苑東北隅建先蠶壇,明清皇帝多在此做親蠶禮。
康熙年間,將暢春園稱為西苑,並在西苑駐紮御林軍,西苑也是圓明園護軍八旗的校軍場。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暢春園,成為一片廢墟,只留下恩佑寺、恩慕寺的兩座山門,成為西苑的惟一遺迹,現在今北京大學西門外。
北苑在安定門外,朝陽區來廣營鄉,北苑路北側。《北京市朝陽區地名志》記載,北苑在元、明、清時期為皇族圍獵之處,明初、清末乃至民國年間曾為屯兵重地。《日下舊聞考》記載:明嘉靖年間,大學士張璁等大臣在安定門外建先蠶壇,又在旁邊設採桑壇。不過後來實踐證明,安定門外水源不通,無法養蠶,而且從皇宮去安定門外,路遠不便,不久即廢,明代皇帝仍在西苑親蠶。清朝雍正年間,也在北苑建先蠶壇,因同樣原故而停。
民國以後北苑荒棄成村落及駐軍之地。北苑今有北苑路、北苑村、北苑大院。北苑大院尚留有舊時營房的痕迹。
明代東苑位於東華門外以南,因此又稱南內、小南城。東至黃城根,西至太廟及筒子河,北達銀閘馬圈,南抵菖蒲河,即今南池子、南河沿的範圍。明代,御河以西是一片宮苑區,相對於西苑的中南海被稱為「東苑」。2002年10月建成的菖蒲河公園即原東苑之遺址,公園內有東苑戲樓。
菖蒲河公園裡的東苑戲樓 高世良攝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御馬苑在朝陽區東壩村。《日下舊聞考》記載:明代「御馬苑在京城外鄭村壩,收養御馬大小十二所,相距四三里,皆潦以垣。垣中有廄,垣外地甚平曠。」景泰三年(1452)二月,造駝房30間於鄭村壩。天順四年(1460)閏月,明英宗還到鄭村壩閱仗馬。明代張爵著之《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首頁有一張北京城區主要建築圖,城郊只標着個別地名,南郊是南海子,東郊只有兩處:朝陽門外東嶽廟、東直門外鄭村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