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上,忽然看到朋友圈轉豫記文章《這個女人拯救了一萬多河南人》。點開鏈接,「靜宜女中,蓋夏姆姆」幾個字映入眼帘,頓時情難自禁。兩年前在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懶洋洋地曬太陽看書的時光又出現在眼前。
焦碧碧 | 文圖
靜宜女中的沿革,並不只有開封第八中學這一個分支。在台灣台中市沙鹿區梧棲路200號佇立着一所靜宜大學,亦是由蓋夏姆姆一手創辦,並且和大陸的多所院校建立了交換生制度。
1948年,蓋夏姆姆來到台灣,創辦天主教英語補習學校。而後這所學校歷經多次改制,從補習學校到靜宜英語專修學校,再到靜宜文理學院,一直發展到現在的靜宜大學。蓋夏姆姆苦心辦教育的成果一直滋養着後生晚輩。
2012年9月,得益於兩岸的交換生制度,我離開鄭州大學來到台灣開始了為期半年的交換生涯。在此之前,對靜宜大學一無所知。只是在網上搜索出一些隻言片語,知道她的前身是一所在開封的女子中學。然而在交換結束的時候,已經深深愛上了靜宜,再難以釋懷。
雖然學的是新聞學,但靜宜大學給交換生的選課政策卻是不限專業、不限年級。所以我也任性妄為,選的課程包括社會學、法理學、新聞採訪寫作、經濟學、非營利組織管理還有台灣文化史多個領域,由此得以接觸到了不同的老師。
法理學老師留學德國,可以中英德三語無差別切換,最常講的判例是房屋若干元買斷租賃自「反攻大陸」成功之日截止的糾紛;台灣文化史老師是一位倔老頭,上課依然堅持板書不用ppt,且板書一定是繁體自上往下,自左往右;新聞採訪寫作老師擁有多年媒體從業經歷,堅持所謂理論結合實踐,在剛剛過去的九合一選舉中,直接將課堂帶到胡志強的競選現場,讓學生們實地採訪。他們政治立場各有不同,思想觀念各異,然而課堂上強調最多的:沒有標準答案,但要有自己的主張。
討論問題不必再瞻前顧後、顧慮重重,對於已經習慣了在一些課程上包裹偽裝的人來說,這種自由的氛圍無疑是一種奢侈。我的一位老師曾做過一項調查:一個好老師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回復他:一個好老師應該給學生打開一個新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思想或是新的思維方式。我承認,包含他在內,我所選課程的老師們基本都做到了這一點。
常言說,圖書館是一座大學的靈魂。靜宜大學用創始人的名字命名了她的圖書館,在入口處正對面的牆壁上即掛着蓋夏姆姆的畫像。
作為一所實力僅相當於國內二本的私立院校,在台灣,靜宜大學的名氣遠遠比不上台大、清華幾所國立院校,然而這所學校的圖書館卻非常值得稱道。
蓋夏圖書館一共12層,地下兩層為期刊室,報刊欄所放除台灣本地報紙外還有《紐約時報》等國際大報。當一些雜誌過期後,圖書館還會將它們免費贈與師生;一樓為檢索區,二樓是數位影音區。學生可以坐在沙發上,帶上耳機觀看40寸+的液晶電視。電視的頻道不僅包含台灣本地的節目,BBC、CNN、NHK亦是應有盡有。
3到6樓的東方語言文庫,你既可以找到以台灣為歷史主體寫作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也可以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你可以看到《人民日報》社論集,也可以看到《中央日報》社論集。雖然號稱天主教靜宜大學,然而在蓋夏圖書館,佛學、道教、基督教的典籍數目卻是同樣可觀。
當然,如果你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你也可以找到一本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社會未來》。在東方語言文庫,各種日文原版書也是一大特色。只是停留的時間太短,還來不及去欣賞。7樓以上的西方語言文庫,擺放着英文以及其他外語原版書,不再一一介紹。從一些台灣同學的隻言片語中得知,靜宜圖書館的館藏量在整個台灣中部地區的大學中屈指可數。
或許是迫於所謂的競爭壓力,我在鄭州大學的圖書館經常看到許多同學抱着厚厚的考研書,一坐就是一整天。我佩服這些同學的刻苦努力,但在心裏卻始終固執地認為:圖書館應該用來看書,而不該變成自習室。
靜宜的校園不是很大,在下午的課程結束後,經常一個人走到蓋夏,從書架上挑出自己喜歡的書,坐到六樓窗邊的沙發上安靜地閱讀。偶爾抬起頭,遠處高美濕地的夕陽正在緩緩落下。
在台灣的半年,接觸到的是不同的思想,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文化氣息,腦海里的一些刻板印象開始改變,得以重新審視台灣,也重新審視大陸。而這一切都是託庇1920年來到中國的蓋夏姆姆的恩澤。
蓋夏姆姆逝世於1964年。今年10月29日,靜宜大學還攜手兩岸12所高校舉辦了一場體驗飢餓的活動來紀念創辦人逝世50周年。
作者簡介:焦碧碧,1991年生,河南靈寶人。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現供職於北京某門戶網站。
(內容編輯:雲濟)
豫記版權作品,如需轉載,請微博私信「豫記」或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