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ChatGPT來襲,我們會過上理想的生活嗎

一夜之間,ChatGPT刷屏社交媒體,與之相關的討論層出不窮。作為全新的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ChatGPT被認為正在「掀起新一輪AI革命」,推出僅僅兩個多月,ChatGPT全球用戶已突破1億。

什麼是ChatGPT?包括ChatGPT在內的數字技術正在帶來什麼改變?我們會藉由數字經濟的浪潮過上一種更理想的生活嗎?最近出版的幾本書中嘗試給出回答。

《AIGC:智能創作時代》

《AIGC:智能創作時代》作者杜雨認為,伴隨着以ChatGPT、AI繪畫為代表的生成式AI的落地與廣泛應用,AIGC掀起了一場內容生產力的大變革。書中結合一些具體的案例,向關注未來科技的從業者、創業者、投資人、政府部門科普AIGC的商業落地場景和行業應用案例。

書中寫及:數十年前,圖靈拋出的時代之問「機器能思考嗎?」將人工智能從科幻拉至現實,奠定了後續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之後,無數計算機科學的先驅開始解構人類智能的形成,希望找到賦予機器智能的蛛絲馬跡。正如塞巴斯蒂安·特倫所言:「人工智能更像是一門人文學科。其本質在於嘗試理解人類的智能與認知。」如同人類通過學習獲得智能一樣,自20世紀80年代起,機器學習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力量。

《AIGC:智能創作時代》以許多具體的應用場景來解釋AIGC

最近一場關於AIGC的研討會中,橫琴新區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談道,因為AIGC的突破,人工智能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新的「內生變量」,對經濟系統產生如下影響:其一,因為人工智能全方位參與經濟活動,結束人類是經濟活動唯一主體;其二,因為人工智能的成長,改變宏觀經濟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結構,經濟增長模式,以及經濟周期;其三,因為人工智能,已經和繼續改變世界分工體系,重塑世界經濟體系。朱嘉明強調,人工智能不是簡單的替代人類,而是拓展和改變傳統經濟生活、經濟形態、經濟結構,突破人類局限性,加速人類中心主義時代終結。21世紀20年代,人類社會正在加速數字智能時代和指數增長時代。

《數字經濟大變局》

《數字經濟大變局》發佈

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在此背景下,世圖公司組織策划了「數字經濟系列」圖書,該系列已出版《數字經濟大變局》《另類數據:理論與實踐》《另類數據:投資新動力》等三種新書。

《數字經濟大變局》循着數字經濟這條主線,介紹了數字經濟的內涵、特徵、框架和技術基礎,分析比較了我國各區域、各省市及各行業數字經濟的發展情況並介紹各個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情況。書中的下半部分,就數字化在我國公共安全治理、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及環境生態治理方面的成就和挑戰進行了闡述分析,介紹包括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新基建,分析了未來數字經濟的全球化創新走向、產業發展方向和組織架構變革。

《數字經濟大變局》的作者李志男致力於數字經濟技術評估預測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實踐與理論研究,曾出版《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等著作。

作者也就中國各地都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原因進行了總結:在全球範圍內,繼續發展全球化,必須增加要素流動性;面向未來,技術上需要自主創新,必須要突破技術壟斷,探索顛覆性技術,建立智能經濟基礎;經濟上的產能過剩等問題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需要升級,生產力需要提升;從政治上來說,各國要參與全球化,均需要優化宏觀資源配置、調節機制,需要防止非國家的壟斷、建立數字主權,需要打破發展上的人地財局限,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仍是數字化。

《焦土故事:全球資本主義最後的旅程》

也有學者對於數字經濟持一種審慎的態度。

美國著名人文學者喬納森·克拉里的新書《焦土故事:全球資本主義最後的旅程》中,指出了在數字時代中人們雖有所感知但尚未正視的種種問題,並揭示了互聯網為資本主義服務,並可能將人類引向毀滅性災難的現實——晚期資本主義的「焦土」階段。

克拉里在書中提出了「互聯網複合體」的概念:它不僅包括人們日常使用的網絡,還包括網絡所需的物理基礎設施、配套的行政組織、商業運作模式,以及其背後的法律規則、話語邏輯、意識形態等。克拉里指出了人們對「互聯網複合體」存在不切實際的美好想像,無視這種生活方式所承受的沉重的環境、經濟、社會,乃至人性的代價。

克拉里在《焦土故事》中通過三個部分推進他的批評。在第一部分,克拉里戳穿了「世界因科技而快樂」的假象,他指出實際上互聯網使社會走向原子化。作者也將批判的重鎚轉向「數字化可以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說法。維持互聯網、數字設備運作的物理設施空前地消耗能源。在生產「環保」的數字產品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源開採,例如電動汽車的鋰電池、無人機的原材料。克拉里從社會層面和物理層面讓人們看到服務於資本主義發展的「互聯網複合體」,它充斥着資本主義運作的特點,甚至比任何工業時代更甚。

在第二部分,克拉里深究原本承載着人們對未來美好希望的「互聯網」為什麼會為資本主義服務。這其實源於科學的發展歷程。最初的科學是通過原則來定義自己,但在19世紀,科學在本質上發生了改變。當時人們認為,科學研究要想有意義或有價值,它就必須具有製造某種應用、產品或實用技術的潛力。就這樣,科學逐漸走向實用主義,一波又一波的「應用」潮隨之頻繁出現。從那時起,科學和技術創新受資本主義的利益所驅動,而不再服務於人類。

第三部分中,克拉里提出結論,互聯網最終將把我們帶向「焦土」一般的世界,我們必須共謀新型未來——後資本主義。至今互聯網已發展到數字化的階段,高端和廣泛的程度對個人身心、社會、自然都有災難性的影響。例如,眼球追蹤技術用紅外線來記錄人眼的活動軌跡,但紅外線對人眼有致命的傷害。還有,當我們看到的表情、聽到的聲音更多來自機器合成時,我們會喪失捕捉人的靈動的能力。此外,由於線上取代線下,人們社交的基本形式——社區被破壞,社會將更加原子化。自然也將被污染、掠奪到枯竭。

《人類的終極問題:未來篇》

人類未來吃什麼?人類未來用什麼?人類未來燒什麼?這三個問題是人類未來的終極問題。面對不斷膨脹的人口,逐漸匱乏的資源、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只有進行一場新的「農業革命」,改變材料的生產和使用方式,努力探索新的能源形式,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類的終極問題:未來篇》中,袁越藉助科學背景、實地的採訪調查,把目前已知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和推理過程呈現出來。

如書中作者寫道,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對土壤的破壞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土壤的恢復能力,農藥的廣泛使用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傷害已經達到了物種大滅絕的級別,而全球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已經佔到人類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人類的食物獲取方式必須來一次徹底的革命,才能避免災難的來臨。

書中基於這樣的細緻的觀察,對未來的農業、未來的材料、未來的能源進行了設想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