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師傅」到泰國首富 「分業不分家」的喜與憂

談家族企業的接班和傳承時,有一類模式既古老又特殊,就是「分業不分家」。說它古老,是因為它古來有之,老一輩人總是教導年輕一代要「厚德載萬物,平和興千家」,所謂「分灶不分家」,希望大家關係扭在一起,把家業共同傳承下去。說特殊,是因為這種接班不是一人接班,而是團隊接班,幾個人一起接班。

台灣頂新魏氏四兄弟

說起「分業不分家」,台灣頂新集團就是個典型。當然,大陸劉永行四兄弟的希望系企業,起初也是「分業不分家」,不過後來劉永行、劉永好他們企業一進入高速成長期,也就分家了,企業結構和發展領域也隨着改變了很多。

頂新家族魏氏四兄弟歷經40餘年創業,如今都已經是花甲老人了,卻依然不分家。他們兄弟間在主管業務上有分工,但股份均等。

魏氏四兄弟,老大魏應州,1954年出生,是大家很熟悉的即食麵「康師傅」之父。老二魏應交,老三魏應充、老四魏應行,分別被外界稱之為大董、二董、三董、四董。(有趣的是,這四兄弟的名字筆劃數完全一樣;其中,姓名的第三個字: 州、交、充、行,數一數都是6個筆劃,是不是當年魏家老爺子起名字時,故意而作的。整齊劃一,同進退,不分家!)

魏氏四兄弟

魏氏祖業是做油的。作為合夥制家族企業,魏氏四兄弟今天雖然看起來很成功,但也摔過好幾跤。

2014年,地溝油的食品安全風波,讓品牌落地,台灣民間還自發了一場「滅頂行動」(頂新)。受黑心油事件牽連,老三魏應充遭彰化地院裁定羈押禁見時,媒體拍到他疑似尿濕褲子,成為一時輿論話題。

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充及6名被告,後來被判全部無罪,算是平息了這場事件。這期間,頂新也被迫失去台北標誌性建築101大樓的經營權。

其實,在1998年金融風暴期間,頂新也曾跌了重重的一跤,最終四兄弟同心協力,挺了過去。能度過一次次家族企業危機,應歸功於魏氏四兄弟之間兄友弟恭、天倫無價的合作精神。

大哥像「黨中央」,其他三兄弟緊密團結在以大哥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在頂新台灣事業岌岌可危時,大董魏應州出面帶頭「回師搶救」,也讓大家看到「分業不分家」的好處。

分工、分業、不分家,不能讓其中一個沒活干,相互分工、分行業,核心是不分家。魏氏家族設立一個家族基金,不管做什麼工作,賺的錢要盡量交回家裡的基金。每個家庭每月固定領取一筆生活開銷,而子女的學費則全部由基金支付。

這個家族基金其實並不在錢多不多,而是傳遞一個共同核心價值,那就是「家有千口祖先一人」,要和合一家。魏氏家族四人各管一攤,各人找準定位,從始至終在一起打拚,到目前為止,還是比較順利的。

當然,相比赫赫有名的魏家四兄弟,其家族第二代似乎一直默默無聞。目前,魏家二代已經慢慢地推向前台,為接班事宜做準備。2015年,魏家老大魏應州之子魏宏名接替二叔魏應交的康師傅執行董事一職,被視為魏家開始準備啟動二代傳承。「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魏家新一代是不是能夠像父輩一樣,「分業不分家」,還有待時間檢驗。

【一波說】在10月27日曾發了一篇文章,介紹台灣富邦家族內部一次「高層大地震」,蔡明忠蔡明興來個「江山換着坐」,「兄弟不分家」,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其實不光台灣企業,很多日本家族企業,也是非常重視「分業不分家」,他們把這傳承理念,當做百年長青的關鍵。

泰國黃子明家族

泰國的黃子明家族被譽為泰國首富, 曾是世界上最富的100 個家族之一,很有意思的是,這個家族也是「分業不分家」。

泰國有三大新興華人家族,分別是黃子明家族、陳有漢家族和謝國民家族。黃子明家族又稱「干乍納博家族」, 原籍廣東普寧。黃子明,1921年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馬柵村,8歲隨父親前去泰國,12歲開始在父親開設在曼谷唐人街的「黃賢記」當學徒,學磨光、驗光等,以經營鐘錶和燕窩起家,後來成為「鐘錶大王」。

上世紀40年代,黃子明開辦泰國曼谷組建通城有限公司,經營眼鏡鐘錶。50年代後,該業務向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擴展。60年代,黃子明家族已不再單一經營眼鏡鐘錶,而向多元化發展,尤其是70年代,黃子明家族在香港事業迅速發展,從實業經營到投入房地產,股票等市場競爭,業務日益擴大,資產也與日俱增。

80年代,抓住泰國經濟起飛時機,黃子明移師西向,把家族財富象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那時,他的曼谷置地有限公司建設的曼谷衛星城市「通城新都」計劃,可謂一鳴驚人!緊接着這個家族的另一個有限公司「泰華榮」異軍突起,兩家企業彼此資力雄厚,互相呼應,引人注目。兩家公司上市後,黃氏家族泰國和香港兩地所有資產總值達70億美元。

黃子明一生低調,一向不喜歡接受訪問,他的生平事迹亦鮮為人知。當年他公司市值與香港富豪李嘉誠足以媲美,這位香港潮州商會名譽會長黃子明卻謙讓地說道:「我沒有那麼多錢,和李嘉誠比,他是魚翅,我是粉絲。」可在我看來,以粉絲自喻,似不恰當,如果說是「燕窩」,倒也很貼切!

黃子明共有6 子5 女,他兒子命名都冠以創字,按長幼順序取「保江山增耀華」為名。其中3 個兒子分別掌握着家族業的3 大攤業務,鐘錶、燕窩、地產等,是目前家族的重要產業領域。老大黃創保和老三黃創山,是這個家族事業發展的火車頭。

黃子明於2003年6月因心臟病離世。生前,面對這龐大的基業,黃子明干到70多歲都沒退二線,他說,在兒子沖得太前或走得太快的情況下,可以拉一拉他們。對家族企業,黃子明有言在先:「分業不分家」, 所有的財富都是家族整體的。

普寧泰國首富黃子明捐建的馬柵學校

2008年金融危機中,黃氏家族的財富「蒸發」了不少,讓整個家族企業背上19億的債務。這當中,有「雞蛋 放在同一個筐里」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由於他們這些家族公司之間,因血緣而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出現相互借貸、相互持股的現象。當某個企業出現問題,一下子就牽連到其他企業。

後來,黃氏家族企業「痛定思痛」,決定進行了結構調整,將各子公司之間的聯繫完全切斷,相互之間減持股份,使它們一個個都成為相對獨立的實體。

黃子明沒有分家的打算,成立了一個信託基金,管理私人的資金。信託基金,以「明華」為名,像他捐助的明華體育館明華公園一樣,取自他倆夫婦名字的末個字。他認為這是好辦法,「將來子女從這個基金中取得給養,子女所得多少?視乎對家庭事業的貢獻。」

儘管,「不分家」讓他們家族帶來連鎖反應,導致很大的損失,但黃子明的幾個兒子,還是按照父親的意願,決心繼續家族經營的方式,現在黃氏企業已經進入家族的第三代交班。可以說,「分業不分家」對黃子明這個家族來說,有喜也有憂。

一波說】

台灣頂新魏氏四兄弟、泰國黃子明家族這兩個家族傳承模式的典型案例,應該說, 「分業不分家」,在他們身上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教訓,與其他傳承模式相比,「分業不分家」,除了財富傳承外,更強調家族間的情感傳承。企業傳承,最重要的是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的傳承,而「不分家」這種模式,有利於後代子孫對家族文化與核心價值的傳承,並不停傳遞下去。

當然,「分業不分家」這種模式,在當今時代也面臨著重大挑戰。科技快速的日新月異,發展模式也是不斷在更新,尤其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技術、新的思想下,很多家族一代代傳下來的老經驗老做法,變得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家族內分業卻不分家,如何應付發展中的轉型變革,是個重要課題也是難題。頂新和黃子明兩大家族「分業不分家」失敗的部分,其實也是這方面問題的暴露。

此外,「分業不分家」在新的代際接班後,接班就不是一兩個人在接班,而是一個團隊在接班。黃子明曾經開玩笑說,他家子女多,除了他倆老當後備,接班人都可以組成一支足球隊。「分業不分家」,除了要平衡好財富分配,傳好產業外,還要解決好一個大團隊裏面雜糅的情感因素,而這又非局外人所能了解和干預的。

每一個家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面臨分家還是分業的選擇。港台及海外華人的家族企業,很多已經發展到第三代,而大陸大多還處在家庭企業到家族企業的過渡階段,在接班傳承方面,可以多從他們家族企業發展中找到經驗,從而為自己打造基業長青的路徑。

在港台及海外企業第一代人建設中,像頂新、黃子明家族,他們就一直想讓家族學會凝聚,並在此基礎上允許發展自己事業的「分業」, 分工、分業、不分家成為主流選擇,從而建立家族一個完整的系統,給每個孩子自己的事業,也就是家族企業多元化發展。

頂新、黃子明家族他們的「分業不分家」,雖然出現因相互牽連而出現一定危機,但團結力量大,只要重新調整好,其實也能變為規避風險的好辦法。此外,「分業不分家」,還能在家族人才培育方面呈現多樣性。

如果家族規模過大,成員較多,為了處理好傳承方面,建議建立家族辦公室、家族董事會等,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像李錦記那樣形成「家族憲法」,從而讓家族家訓、家規等得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微信搜索公眾號【一波說】,趣味了解更多財富內幕,經濟分析,富豪逼格,秒懂世界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