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科技撐不住了
市場上隨處可見的都是美國芯片,智能手機是高通的驍龍處理器,電腦是英特爾的酷睿CPU,同時英偉達的CPU產品佔到了絕對的壟斷地位。可以說美國企業銷售的芯片為全球市場提供了優質的解決方案,產品好消費者自然會選擇。
企業得到營收銷售額回報,消費者獲得了想要的產品,雙方都能實現雙贏。
不過現在美企想要把芯片賣給客戶沒那麼容易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部分先進芯片要想出貨的話必須拿到許可,但是能否拿到許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將導致美企的銷售渠道減少,自然也就沒那麼多營收了。
就拿美國存儲芯片巨頭美光科技來說,該公司公布了2023財年第一季度業績,數據顯示,該季度美光的營收為40.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6.9億美元下滑了46.8%,環比下滑38.4%。
整體來看,美光科技的財報並不亮眼,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差勁。其實也不難理解,消費者降低了產品採購需求,所以美光科技的存儲芯片出貨量大幅銳減。而且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美光科技短期內無法恢復正常的經營狀況。
終於美光科技撐不住了,也開始了裁員行動。根據美光科技正式宣布,從2023年開始全球裁員10%,預計會有4800名員工被裁,同時停止對獎金的發放。
裁員之後,美光科技大部分的業務都會進行重組。當然,這些舉動能否讓美光科技恢復正常經營就不得而知了。其實在此之前美光科技就已經釋放出裁員的信號了,在今年11月份宣布削減資本開支,減少存儲芯片20%的晶圓產能。
裁員的並不是美光科技的專屬,其餘的美企也都陷入了裁員熱潮中。比如英特爾計劃裁員數千名員工,對歐洲工廠的員工更是實行了長達數月的無薪休假,相當於變相讓員工離職。
還有格芯、惠普、希捷等等也都推出各自的裁員行動,以此來降低經營成本。為什麼美企會掀起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呢?
歸根結底還是市場規則讓美企無法正常做生意,客戶市場本來就已經沒有太旺盛的需求,成熟芯片可以自己造,想要的高端先進芯片卻買不到。
美企看着眼前的訂單卻無法拿到,自然不可能獲得穩定的營收。沒有了營收,經營變得困難,自然而然掀起了大規模的裁員行動。而且一時半會估計無法回到正常水準,企業只能想辦法延長業務周期,減少資本開支輕裝上陣。
美企能渡過科技寒冬嗎?
大部分的美企都處於科技寒冬的境地,規則並不是針對客戶市場,包括供應端的美國芯片企業同樣受制於此。客戶市場可以自己嘗試造芯片,但美國芯片供應商卻未必能自產自銷。
並不是所有的美企都能像蘋果一樣,把芯片用在自家的消費電子產品上,然後直接面向消費者大賣。如果大部分的美企也做消費電子產品,不僅沒有太多的資本優勢,而且重新布局市場的壓力也不小,在裁員的當下根本不可能讓業務轉型。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美企能渡過科技寒冬嗎?這就取決於市場規則什麼時候回歸全球化了。
美企要想正常做生意,最好的辦法只能是自由貿易,把芯片賣給任何一個想要的客戶,讓市場能夠接納這些芯片產品。可是我們看到美國持續修改規則制度,讓大部分的美企始終無法從科技寒冬中脫身。
持續下去的結果不是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是美企越陷越深。美光科技營收大跌開始裁員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再往後估計還會持續砍掉資本支出。沒有了資本開支,科技研發怕是要停滯不前了,造成科技實力下滑失去主流芯片市場的優勢。
如果美國不想讓美企陷入科技寒冬無法脫身,就應該糾正對全球化的做法,而不是一意孤行,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總結
芯片行業是全球供應商支撐起來的,設計、製造、封測三大環節組成完整的芯片產業鏈。美國想要同時掌握三大環節的產業鏈實力,讓外企到美國建廠,拿出巨額投資,並阻礙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只能說這並非正確的選擇,就能美國能否及時醒悟了。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