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聖
隨着內地新10條防疫措施啟動,大幅放寬隔離、檢測及使用健康碼,公布的疫情數字看上去少了,但實際情況可能是很多無癥狀感染者未進行核酸檢測,造成漏報。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9日表示,內地的準備工作顯得倉促,一下子大幅放寬防控,社區出現類似香港今年二月至四月份時第五波海嘯式爆發的機會大,所以需要很小心應付。
金冬雁稱,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目標是什麼,是否將防重症、防死亡做到如同香港那樣,並確保醫院服務,防止老年人感染作為最高目標。要部署幾條防線,才可以達成這個目標。他還擔心如果無需做核酸檢測便能進入醫院,容易發生院內感染,也會保不住門診的正常運作。
由於香港各項措施準備充分,在今年2-4月份第五波疫情爆發後,兩個月就遏制了海嘯式爆發。對比之下,台灣的新一波疫情爆發後就一直沒有回落。金冬雁擔心,內地一旦海嘯式爆發,未必可以做到香港的效果。
目前,香港仍以嚴厲的做法應對疫情,公立醫院的防疫措施還沒有放寬,確診患者仍不能在普通科病房治療。金冬雁認為,隨着香港社會面的防控常態化,經濟活動和市民生活如常不受影響,有條件釋放出更多醫療資源。
從新10條頒佈後內地的放寬速度和程度看,已經超過了香港目前的疫情防控程度。會不會走向過於寬鬆,矯枉過正的極端,還要觀察一段時間。雖然感染後的致死率低,但感染面是否過大造成人們心裏陰影,從而影響社會正常運作,還需要配套措施跟上。香港目前疫情仍處於高位,每天出現一萬多例,港府每天都在幾十個屋邨進行居民強制核酸檢測,陽性者居家隔離。
但疫情沒有對市民生活和心理造成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徵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
-
0:35
-
1:50
-
1:50
-
1:30
-
1:57
-
1:01
-
2:55
-
14:23
-
2:04
-
0:32
-
0:16
-
3:26
-
2:31
-
1:44
-
2:36
-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