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烘焙再退一城,麵包仍需回歸「附近」


作者 | 銀瀑布

監製 | BBB研究所


「大家能不能都去買點克莉絲汀,支持一下老牌子,我真的從小吃到大,很捨不得裏面的金磚、虎皮卷、蛋撻、咖啡麵包啊!」小澤在朋友圈感嘆道。


她口中的克莉絲汀是一家1993年成立於上海的老牌麵包房,受2022年上海疫情的衝擊之後,正陷入閉店潮。據報道,它位於銀都路的中央廚房已經處於停工狀態,但隨後其官網通告,所有門店都將於8月1日恢復正常營業。


疫情將克莉絲汀的病軀撕開了一個口子,而可以肯定的是,若不是因為疫情,它也是蹣跚而行的。據其財報披露,自2013年開始,克莉絲汀就已經出現虧損情況,截至2020年已連虧8年,且自2014年下半年起便開始了關店潮。


許多風光一時的烘焙品牌都在經歷「關停、收縮、撤退」三步走。香特莉西餅屋早就黯然退場,靜靜處在復興西路的申申麵包房也閉店數年,直到2021年宜芝多的徹底倒閉,和此次克莉絲汀的一地雞毛都指向一則事實:老牌烘焙再退一城,信號又起。



01

老式烘焙的陳舊模式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克莉絲汀、香特莉、元祖、新僑、可頌坊、馬哥孛羅等一大批麵包房在上海野蠻生長,到了90年代末期,85度C、宜芝多等烘焙品牌也加入競爭。


本世紀初,申城的麵包房戰隊里又多了諸如麵包新語、凱司令、莉蓮、銀菓子、牛奶棚等一批新成員。


圖片來源:克莉絲汀官網


它們共同的也是最為重要的零售形式,就是佔領消費者的「附近」,做一個「好鄰居」。


拿克莉絲汀來說,在其繁盛期,其門店主要位於人口密集的居民區,穩定客源也多為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者;其次就是布局地鐵店,這一塊主要迎合需要零食及速食的上班族;而在大型商場,克莉絲汀也多位於百貨的B1層,公司會策略性地將門店開設於餐飲品牌眾多的區域。


2007年左右,是克莉絲汀最輝煌的時候。金沙江路5000平方的旗艦店人聲鼎沸,江浙滬的連鎖店遍地開花。當時克莉絲汀立下了一個小目標是,在2010年要開到2000家門店。


彼時的克莉絲汀的現金券是大熱門,在中秋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內,哪怕再小的簽約經銷商,也能隨隨便便賣掉幾千萬——和企業工會合作的卡券營銷,是傳統麵包房的重要銷售模式。




2012年克莉絲汀在香港上市成為下降的拐點,苦於經營和創新,克莉絲汀的門店數量逐漸減少,麵包品類更新緩慢,偶爾路過一瞥櫃檯,還是那幾位老面孔。


在閑魚等二手交易網站,則常年掛着「克莉絲汀如意卡轉讓」,百元面值僅六折出售。一位主營企業福利團購的網友發帖稱,「以前克莉絲汀是銷售大頭,如今很多年銷售為零了。就算客戶打電話來諮詢都會被我們勸退,誰知道什麼時候關門結業」。


麵包烘焙作為零售業中的一員,強調多少次選址都不為過。隨着老式麵包房的門店數量越來越少,其便捷程度早已不比全家、羅森等便利店,「附近性」正在失去其吸引力。


回顧慘淡離場的宜芝多,2016年它曾和申通地鐵簽訂了「百店計劃」,試圖藉助地鐵站穩定的大量客流進一步強化品牌優勢。


而地下的生意仍然暗流涌動。當工廠配送的麵包口味逐漸趨同,「價格」則成為了消費者的敏感點。除去宜芝多,還有一個叫「銀菓子」的麵包品牌也分割了彼時地鐵站的一半天下,後者秉持着高性價比的策略,「買幾送幾」是常態。


地鐵租金自然不便宜,天然的客流和被視作目標客群的通勤人士是香餑餑,有太多的品牌想要分得一席之地。


疫情的衝擊使得宜芝多在2020年一下子關閉了70多家地鐵門店,過分依賴地鐵渠道的命門由此被擊中。



02

烘焙賽道的場景擴容



烘焙行業,新舊交替不會停歇。


消費者有了更好更多的選擇。一邊是新中式烘焙的扶搖直上,一邊是國際烘焙品牌進軍中國內地市場;一邊是星巴克瑞幸喜茶樂樂茶等咖啡和新茶飲品牌大力布局烘焙業務,另一邊,消費場景則不斷拓展。


近年大火的虎頭局渣打餅行、墨茉點心局,以及陳年網紅鮑師傅、瀘溪河紛紛進駐大商場,「前店後廚」的模式吸引大批顧客排隊購買,烘焙一度成為購物中心最火的業態之一。


拿全家來說,它則專註街頭和地鐵站,專攻優質地段。在2004年7月進入大陸市場之後的十幾年間,它進行了狼性般的擴張,無論是坪效還是規模都是值得分析的案例。


它的布局如同一盤圍棋,從內環到中環,再到外環、郊區縣,是逐步完成對上海的覆蓋的。全家把大的市場切分成一個個小的商圈,再以每個門店覆蓋的公里半徑進行劃分,隨後便是落點開店。


全家便利店這種密集的分佈,和24小時全天候的營業會給消費者帶來熟悉和安心感覺,甚至可以作為評定某個區域便捷與否的標準。


圖片來源:公眾號「尋吃」


至於麵包本身的吸引力,便利店們則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全家的自創麵包品牌「烤致工房」,由自家專屬工廠供應麵包。


在麵包貨架,「烤致工房」產品佔了大概75%,從軟歐包杯子蛋糕,基本上每周都有新品推出;其推出的一款號稱「不加一滴水」的日式生吐司,只用味全鮮奶,非常符合現代消費者對「0添加」食物的需求;以及應季的產品如提拉米蘇聖誕蛋糕、冰皮月亮蛋糕等,能覆蓋到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自有商品使便利店可以掌握供應鏈的話語權,通常可以達到更高的毛利,是便利店之間最能打差異化的產品。


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是多變的,不像從前三點一線、定時定點吃飯。比如你可以在工作日的下午仍可以看到眾人悠閑喝咖啡,或是深夜的便利店也時常有顧客獨自出沒購買關東煮


所以從早到晚,都會有購買麵包的需求出現,將麵包作為「茶點」或者「主食」的需求同樣存在。


基於這種普遍現象,便利店7-Eleven開發了適合更多場景的產品。比如類似甜點的麵包,糖分極高,適合搭配咖啡或是紅茶食用,多個裝也適合在辦公室作為下午茶分享。


歐式麵包多被作為主食食用、強調「麥」本身的口感,而日式麵包更加鬆軟和濕潤。在搶佔中國消費者心智的過程中,便利店們做出了相應的努力。


作為7-Eleven的麵包供應商,在某次麵包單品改良中,增加了進口小麥粉的比例,達到了70%。這是由於國產小麥粉在和面時,容易產生和面不充分、吸水性差的問題,導致麵糰不夠光滑,麵糰內部結構不夠均勻。


其次,麵包口感不夠濕潤,是因為澱粉容易老化、風乾導致的。香奈維斯使用了一定比例的「燙種」(熟麵糊)。它的加入可以提高麵包的含水量,使麵糰內部的氣泡細化,麵包的保濕時間也會延長。



03

獨立麵包店:回到街頭,回到烘焙



一份便利店的麵包通常壽命更悠久,4天保質期給了上班族可以囤積的底氣。



比起便利店這種可以隨時隨地買到的性價比選手,街頭當日現做、早早售罄還一包難求的獨立烘焙店則顯得有些傲嬌了。


在上海,要想買到麵包店mbd的黑豆松子恰巴塔,排隊難不說,還得靠緣分。每天10點半一爐、下午1點半一爐,九點就開始有人排隊。於是如果想買到的話,要麼你老實排隊,要麼呼喚跑腿蹲守店門口。有消費者分享購買心得:非周末去,10點10分開始買單,提前30分鐘去可以穩定吃到。



恰巴塔來自意大利,自身含水量就很高,其低糖低油的特點也為面點師們進行風味調餡提供了更大空間。


黑豆松子恰巴塔的口感是甜口,且符合國人「不那麼甜的甜」的需求,松子被揉進麵包里,一口下去,香氣迸發。在mbd的大眾點評頁面評價里,有人這麼形容吃完恰巴塔的感受:「就像你在看一場表演的時候,演員在某個點戛然而止,餘下的結局只留你獨自思考與意味,時間被你拉得無限延長」。


似乎只有出身獨立烘焙店的麵包才配擁有這種待遇,有人為其排斷了腿,有人為其作詩。


這種小浪潮的狂熱,和消費風潮的轉變分不開。人們越來越追求更為健康的低糖油,諸如德國鹼水結、貝果、恰巴塔這類產品在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被推向市場前端。他們會注重小麥的香氣、酵母的風味和柔韌的口感,相對地,這也成為了麵包師製作優秀麵包的動力。


與此同時,隨着咖啡店的大面積覆蓋,越來越多歐式、日式的麵包隨之被消費者看見——麵包與咖啡是伴生的業態。


上海的確是「麵包腦袋」們的天堂,法式和日式平分秋色,而對於烘焙店主來說,要開一家獨立麵包店則是一件為夢想買單的事情,資金永遠是首要考慮。


小波在今年疫情前便開始籌備自己的麵包品牌在線下開店的事宜,在此之前,她在線上售賣了一年半的麵包,累計了不少粉絲。她十分慶幸沒有在封控前敲定那個心儀了很久的安靜街角店面,不然自己將血本無歸。


在小波看來,麵包店只做麵包當然是最好的,但是當店鋪和工作人員都塵埃落定之後,各種資金的不暢也會讓她不得不調整部分策略:以法棍、雜糧包、恰巴塔為主,但得加入蛋糕、咖啡和茶飲以平衡收入。開源的方式不止一種,比如開設麵包工坊,3個小時的課程里顧客可以學習如何製作麵包。


獨立麵包小店是「微小而認真的街邊趣味」,麵包師有底氣也可以自信地拍拍胸脯說,「歡迎來品嘗麵包」。


在老式烘焙品牌節節敗退,新中式烘焙扎堆佔領大型商場的當下,「附近」的故事或由獨立麵包店續寫。而它們最終,都需要用產品來說話。


吳懟懟工作室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