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8年12月30日,在剛果(金)薩凱,選民在一處投票站排隊準備投票。(圖源:新華社/法新)
原本就推遲了將近兩年才舉行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總統大選,又鬧出了幺蛾子。
當地時間1月6日,剛果(金)中央選舉委員會(CENI)宣布,由於計票工作進展緩慢,將推遲公布2018年12月30日舉行的總統大選結果。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選舉委員會主席納安加稱,截至6日,僅有53%的選票完成計票工作,選舉委員會不得不推遲公布總統大選的初步結果。此前選委會曾發佈公告稱,初步結果應於1月6日公布,最終結果將在1月15日公布,當選總統將在1月18日宣誓就職。
剛果(金),這個非洲第二大國自1960年獨立以來,就從未有實現和平權力過渡的先例,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加重外界對剛果(金)安全形勢的擔憂。近日,中國駐剛果(金)大使發佈安全預警,提醒中國公民近期謹慎前往剛果(金),在當地的中國公民加強安全防範,做好突發事件應急準備。
一拖再拖的大選
這是一場被拖延了將近兩年才得以舉行的大選。剛果(金)現任總統約瑟夫·卡比拉的任期原本應該在2016年12月結束,但是剛果(金)政府一直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拖延本應於當年9月舉行的大選。
政府的舉動引發了剛果(金)國內反對派的極度不滿,隨即引發了流血衝突。2016年12月31日,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斡旋下,剛果(金)各派簽署《全面和包容各方的政治協議》,以力爭在2017年12月之前舉行總統選舉及全國和各省立法機構選舉,從而實現和平的權力轉移。
然而由於各方就如何落實協議展開的對話缺乏進展,原定於2017年12月舉行的大選最終被一拖再拖。在經歷包括存放選舉設備和材料的倉庫起火、運送選舉資料的飛機墜毀等一系列事故之後,總統大選總算是趕在2018年12月30日正式舉行。
混亂的政局
但選舉委員會拒絕按時公布選舉結果,又讓外界原本放鬆的神經緊繃起來。
外界對剛果(金)政局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這塊原比利時殖民地自1960年獨立以來,暗殺、兵變、流血衝突就始終與大選如影隨形。
1961年,剛果(金)首任總理盧蒙巴被暗殺;緊接着1965年,時任軍隊總司令的蒙博托發動政變上台;到了1997年,執政32年的蒙博托被現任總統卡比拉的父親洛朗·卡比拉帶領的軍隊推翻;而2001年,洛朗·卡比拉被貼身保鏢暗殺身亡。而現任總統卡比拉一直不願意放棄競選連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自身安全的擔憂。
中央政府的這種狀態,也削弱了其對全國的控制力。實際上,剛果(金)的很多地方都由於中央政府鞭長莫及而處於高度自治狀態,叛亂和鬥爭不斷。另一方面,剛果(金)境內的250多個族群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意識,依然處於「有社會而無國家」的狀態。據媒體統計,現在剛果(金)國內獲認可的政黨已經達到400多個,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地區性、民族性政黨。政壇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無法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政黨,也不利於形成具有挑戰力的反對黨,因此在過去的幾次選舉中,握有執政資源的執政黨總能輕易取勝。
目前外界對於此次大選結果公布可能引發暴力衝突的擔憂,也在進一步升級。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派遣80名美軍士兵前往靠近剛果(金)的加蓬共和國,以應對剛果(金)可能出現的暴力衝突。
逃不掉的選舉「魔咒」
伴隨無止境的衝突和動亂,剛果(金)的發展之路充滿坎坷。這個原本手握豐富資源的非洲第二大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爛了,成為典型的遭受「資源詛咒」的非洲窮國?上海師範大學講師袁丁分析,剛果(金)國內部族眾多,還與周邊接壤鄰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不論是其國內還是國際的利益關係都非常複雜。鈾、鈷、鑽石、鐳、銅、錫、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讓剛果(金)又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軍事價值,歐洲前殖民國家以及美國對當地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滲透,使剛果(金)原本就複雜的國內局勢更是雪上加霜。長期缺乏穩定的發展環境,極大束縛了剛果(金)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也不高。在這諸多因素的疊加之下,剛果(金)的政治局勢長期不穩定,「逢選必亂」成為無法擺脫的噩夢。
選舉「魔咒」背後,還有更值得深思的非洲發展問題。剛果(金)正在經歷的這場選舉亂局,其實已經在非洲多個國家頻繁上演。與剛果(金)類似,在許多非洲國家,部落(或族群)認同都是超越國家認同的,選民在投票時考慮更多的是族群利益而不是候選人政策對國家的意義。在一人一票的西方式「民主選舉」機制下,人口越多的族群越容易掌握權力,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反過來又固化了原有的政治格局。
同時,選舉監督機制的缺乏和不透明,再加上選舉基礎設施的落後,讓執政黨與反對派之間缺乏互信。由於選舉結果事關執政利益,反對派一旦輸掉選舉往往意味着在下一次選舉前將處於「全盤皆輸」的境地,所以通常會將失敗歸咎於執政黨利用執政資源操縱選舉,進而號召支持者反動抗議,引發衝突。
如何破除選舉「魔咒」,找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對於正處於上升通道的非洲國家來說,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海外網評論員 聶舒翼)
責編:姚凌、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