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周安娜 卞英豪
台灣長榮海運超大型貨櫃輪「長賜」號意外觸底擱淺,導致蘇伊士運河雙向堵塞斷航至今已經超過78小時。三天,連鎖反應像是多米諾骨牌一般,一個個出現,一塊塊倒下。
據CNN 26日報道,除了已經在現場使用的挖泥船外,一艘專門的抽吸式挖泥船也將很快投入工作,該挖泥船每小時可以轉移2000立方米的泥沙。
儘管如此,救援公司人士仍表示,救援可能需要花上幾周的時間才能完成,且船隻的最佳脫困時機可能於本周日或下周一才會到來,即等到潮水達到頂峰的時候。
然而,對於那些被僵局阻礙到貿易的公司和國家而言,每一天的損失都是高昂的代價。目前,全球約12%的貿易運輸需要通過蘇伊士運河,這使得該運河具有戰略意義。
專家們擔心,如果不儘快將船隻拖回原航道,堵塞所造成的影響將涉及石油市場、航運和集裝箱運價,從而導致日常商品成本的上升。
滯留1小時虧4億美元!一艘船怎樣影響全球經濟?
一艘滯留的船堵住的是蘇伊士運河,影響的可能是全世界的經濟運行。
首當其衝的當屬原油價格。摩根大通研報顯示,目前,全球約5%-10%的海運石油需要通過蘇伊士運河進行運輸。據換算,這艘船每滯留一天,至少會延遲300萬到500萬桶石油的運輸。根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報告顯示,2019年日本原油進口的規模正是300萬桶/日。
事發當天,當地時間3月24日,布倫特原油價格大幅收漲6.06%,創下了近一年來的最大日漲幅。然而,連日來這一漲幅已小幅回落。市場開始逐漸消化這一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
另一方面,這場百年難遇的運河堵塞事件,帶來的影響不止是在能源領域。除了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外,其主要運輸的消費品還包括服裝、食品、電子產品、工業零部件等。
運河的堵塞直接導致相關貨運費用的上漲。據粗略統計,在運河堵塞期間,亞歐貿易航線的距離將被拉長至少20%。運輸成本的上浮將進一步打亂全球供應鏈的價格,最終或將導致相關商品價格的上漲。
事實上,蘇伊士運河的堵塞已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根據勞埃德船級社的數據分析,蘇伊士運河每堵塞1小時所造成的各類虧損高達4億美元,其一天的虧損將近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0億元。
(圖說:亞歐航線上受擁堵影響的船隻)
集裝箱船占運輸量三分之一!一艘船怎樣影響集運價格?
據《衛報》報道,在「長賜」號擱淺後不到24小時,已有約100艘來往船隻受阻。截至25日,被卡在兩端的船隻已經超過160艘。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被卡住的船隻中,集裝箱船大約佔了蘇伊士運河總運輸量的三分之一。「長賜」號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之一,能夠運載超過18000個集裝箱。在全球供應鏈復蘇面臨瓶頸的眼下,這可謂火上澆油。
CNBC援引海洋情報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話表示,目前,已經有三分之二的集裝箱船遲到,這種延誤將增加積壓庫存的時間,從而影響到進口商品的到貨和銷售。「拖延的時間越長,情況就越糟,因為我們是在已經供不應求的時間點。」這位CEO說。
另一方面,蘇伊士運河封鎖也影響了集運船舶返航,將使集裝箱缺箱問題進一步惡化。報道稱,由於當前集裝箱分佈失衡,亞洲地區集裝箱緊缺,如果返程受到持續性影響,集運價格將快速增長。
一位海運貿易和物流顧問就表示,中國供應恢復較快,但「集裝箱非常稀缺,難以找到存放製成品的空間,蘇伊士運河備用集裝箱運抵延誤將進一步增加中國庫存」。
170千米的運河被400米的船堵住,一艘船怎樣影響人們日常生活?
據統計,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千米。而本次涉事的「天賜」號全長為400米,這艘在滔滔運河前猶如滄海一粟的貨櫃輪,卻像一塊傾倒的多米諾骨牌,持續影響着全球的經濟格局。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最終將會倒在普通消費者的面前。
據彭博社報道,許多地區仰賴蘇伊士運河運輸日常用品,其中,全球最大的木漿製造商Suzano就已發出警告,稱全球貨輪塞船可能導致木漿供應中斷,從而影響到衛生紙的供應。
木漿正是生產衛生紙的原材料。文章說,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多地曾在去年疫情暴發之初出現「衛生紙之亂」,現在恐怕又會因蘇伊士運河塞船加劇新一輪風險。
(圖說:2020年3月,澳大利亞就出現民眾搶購衛生紙的狀況)
與此同時,天價賠償費也受到關注。
路透社稱,即使「長賜」號快速脫困,但身為全球最大的貨櫃輪之一,船上大量貨物、搶救過程的開挖費用、污染費用,讓船東與保險人恐面臨數百萬美元的賠償金,也使該案成為全球貨運的最大宗賠償案。
目前,負責長榮保險賠償的大英互保協會拒絕響應具體賠償內容與金額,僅說明長榮投保涵蓋污染與傷害賠償。25日,長榮海運董事長張衍義以書面方式回復台灣「交通部」稱,「長賜」號為本公司長租船,船上任何操作上的失誤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導致船舶造成損害,都是船東的責任,本次意外亦是如此。
其實對於蘇伊士運河來說,它從來沒有少經歷過危機,塞船這樣的事故更可以說是「常態」了。自1869年正式通航後,運河一直是某些國家的爭奪對象,其中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甚至一度導致它被迫關閉8年,直到1975年才重新通航。
但評論指出,此次運河陷入癱瘓如此受到關注,是因為歐亞之間的貿易水平在戰爭後的幾十年里已大幅增長,這讓事故的影響力更大,破壞性更強。
「蘇伊士運河的航運規模已經變得如此之大,埃及當局(的反應速度)基本上很難跟上其增長速度。」CNN這樣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