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什麼?
關於GDP,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名稱,國內生產總值。
一般來講,大家都將他看作是一定時期內,把我們中國社會生產的最終全部成果。它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人們都知道,人是勞動的主體,所以GDP就是所有勞動者最終的成果。
人均GDP,也就是平均每個人的最終勞動產出成果。2018年我們的GDP是90.03萬億元,2018年末全國共有人口13.95億人,人均GDP6.45萬元。
GDP等於收入嗎?
但實際上單純這樣感覺是錯誤的。除了人以外,實際上國家和社會組織(比如企業)也會在社會大生產中顯現出相當重要的功勞。
比如,100萬勞動者單純務農GDP產出只有100億元。可是這100萬勞動者如果被企業招用,通過企業提供的條件,他們能夠產出的GDP卻能夠高達1000億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工業集中地區GDP產出很高,但是人們收入水平卻不是特別突出的原因。
國家會通過稅收,社會組織會通過結餘利潤來實現大家收入的分配。所以,最終的產出會在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達到平衡。
2018年末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228元。但是請大家注意,這2.8228萬元並不是全部都是工資。這裡邊包含了工資性收入、人均經營性收入、人均財產性收入和人均轉移凈收入4部分。
1.人均工資性收入。人均工資性收入很簡單,主要是勞動者通過為企業勞動而獲得的工資性報酬,但是非勞動能力階段者一般不會有這樣的收入,人均是15829元。如果扣除非勞動人口,剩餘7.7586億勞動力,他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是28460元。
2.人均經營性收入。人均經營性收入主要是農民、個體工商戶和企業的管理者,從生產經營中獲得的收入來源,也包括人們擁有證券獲得的股息收入。2018年人均4852元。
3.人均財產凈收入。我們的財產還是比較廣泛的,比如住房出租、銀行存款,專利也屬於個人財產。所以,利息、租金、專利費都屬於人均財產性收入。2018年是平均每人2379元。
4.人均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實際上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社會保險待遇,也就是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5項保險。像低保待遇、社會福利、住房公積金也屬於轉移性收入。2018年人均轉移凈收入5168元。
2018年財政收入18.3萬億元,政府性基金收入7.5萬億元,社保基金總收入7.26萬億元,國有資本經營收入2900億元。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企業收入。
所以,不要將最終GDP產出作為大家收入的假設標準,我們國家的人均居民收入大約只有人均GDP的1/3左右的。